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接受冠脉介入诊疗后痛风发作的病人外周血中TNF-α、hs-CRP、IL-6、UA、Scr、BUN的变化,探讨介入诊疗后痛风发生的机制,以及与相关炎症因子、支架植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10-2017.12我院既往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且需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472例,支架植入108例,单纯造影364例,排除既往肿瘤、组织损伤、肝肾功能不全及感染等相关引起炎症改变疾病患者,避免利尿剂及拜阿司匹林使用。根据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记录术后痛风急性发作情况,同时记录各个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史等个人信息。以术后3天内痛风是否急性发作为标准分为发作组和未发作组,是否放支架分为支架组和造影组。采集所有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外周血标本,检测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主要观察TNF-α、hs-CRP、IL-6、UA、Scr、BUN的水平。结果:患者共有472例,其中痛风发作53例(11.23%),支架组共108例,发作痛风19例(17.59%),造影组共364例,发作痛风34例(9.34%),支架组高于造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介入诊疗前,发作组与未发作组hs-CRP、IL-6、TNF-α、UA、Scr、BUN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介入诊疗后,组内比较:发作组IL-6、hs-CRP、UA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作组 hs-CRP、IL-6、UA、Scr、BUN、TNF-α 水平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组TNF-α、Scr、BUN水平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作组患者较未发作组术后hs-CRP、IL-6、U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NF-α、Scr、BUN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脉介入诊疗后血液炎症因子hs-CRP、IL-6与痛风发作存在相关性。2.术后血液中hs-CRP、IL-6、UA的改变可以对冠脉介入术后痛风发作有一定的早期预测作用。3.在冠脉介入诊疗中,大剂量造影剂更易引起术后痛风的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