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源流梳理及名词考据的仲景微汗法应用阐释与实证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killer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仲景微汗法理论的应用规律、操作原则、在湿病中的应用及其客观证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现代临床汗法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切实的参考。方法(1)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充分搜集史料,梳理先秦至西汉医学史料与非医典籍中的汗法应用源流。(2)采用文献结合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张仲景的微汗法理论,包括微汗法的应用规律与操作原则,湿病的微汗法治则与应用等进行阐释。(3)采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证与理证的充分证据,对仲景汗法操作原则及湿病相关名词进行考证,明确其释义。(4)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病为例,探讨微汗法应用的客观证据。拟复制外感风寒湿叠加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来代表“湿家,身烦疼”,从汗量、尿量、关节肿胀、免疫炎症等方面,观察比较不同麻黄汤-术配伍比例的干预下,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的客观证据。结果1先秦至西汉中医汗法的应用源流梳理(1)先秦至西汉非医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以“液汤火齐”治疗水气伏遏于表,趁暑热之时促人体排汗,发散水气。风瘅、内关、风蹶、牡疝等病症中,提示汗出应适度、透彻,汗后需避风寒。《周易》涣卦中涉及惊恐汗出,《七发》中描述了心理疗法达到汗出病解,反映了心神与汗的关系。(2)先秦至西汉出土医籍文献:《五十二病方》运用汗法治疗痉病、痈疡、皮肤病等5例史料中,方药与温覆、热蒸等法配合,以汗出为取效反应。薤配伍醇酒治伤痉,黄芩、白蔹配伍黄芪治血疽,桃叶配伍热酒治干瘙,体现了汗法应用的雏型。《万物》中载有贝母已寒热、乌头已节,居延汉简中“伤寒四物”方以汗出为取效反应,流沙坠简中的“发寒散”和“伤寒方”,皆以温散为务。其汗法及方药特点与张仲景接近。(3)《神农本草经》:干姜、麻黄、葱茎、乌头4味药皆可发汗,皆具温散之性。枣叶、桑叶、蔓椒、蠮螉4味药的发汗功效有待进一步的证实。(4)《黄帝内经》:①人体津液从生成、输布,到排泄至体表成为正常的汗液,涉及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整体协调过程。津液生成之源泉包括脾胃等运化水谷功能。津液转输之动力包括心、肺、肝、肾的协同作用。津液输布之道路包括在里之三焦的气血水火流畅循环,在表之腠理的通畅开合。②汗出异常的病因包括外感暑、热、风、湿之邪,以及情志失调、过劳饱食等。病症分类主要有炅汗、漏汗、自汗、盗汗、绝汗、脏腑汗、无汗等7种。③汗法治病的原理包括:开发腠理,给邪气以出路;病从表入,及时发汗可使邪气就近从表而出;正邪交争,汗出则阴阳调和,正胜邪却。④外感热病、疮疡、暑热、大风骨节重等多种疾病皆可治以汗法,半夏汤以汗出为取效反应,正汗出是人体三焦腠理道路通畅,经络大通,阴阳和合的客观标志。2仲景微汗法的应用规律分析与操作原则考释(1)从以发汗为治法,以汗出为取效反应,和汗法禁例三个方面,总结仲景汗法的应用规律。①病位在表,正气抗邪于表,应当取汗,顺势而通,是基本的治病法则。以麻黄汤类方和桂枝汤类方为常用方剂。②汗法应用的法度是“微汗”。气血津液虚弱者,或等待阴阳自和而愈,或促其气血津液充实而发汗。表里同病者,攻击气血不通之症结,使邪去正复,汗路得通,可正汗出而病解。病位深而邪结重时,仍需注意“从汗而解”的排病趋势。③“表里实”(气血津液充实)而以邪在表为主要矛盾者,可发汗。没有达到这一条件时,若表邪为主则创造“表里实”的条件,或等待机体“表里实”的时机,才可发汗。最终以人体得正汗而病愈为目的。(2)考证“一时许”、“漐漐”、“似欲”、“将息”等词,总结出仲景微汗法操作原则的4要素。①汗出的量要微。汗珠应细微,如连绵细雨。②汗出的部位要周遍全身,“令手足俱周”。③汗出要持续,不可见汗即止,须保持微微的持续的汗出,大约两个小时。④汗出的势态应该持续而和缓,不可猛出猛停,乍汗乍休。汗出之后的将息法要求是:中病即止,不知则加。注意合理的温覆方法,保证汗出持续、微量、周遍全身。3《金匮要略》湿病相关症状考释及其微汗法的应用分析与实证研究(1)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舌上如胎”、“疼烦”、“掣痛”等症状进行训诂学考证,指出:①“舌上如胎”指出舌胎似有似无,或者胎质非常薄的特点,预示疾病表浅,尚未入里。湿家由于表湿之邪久积,“舌上如胎”当指舌上有薄薄的一层白中微黄的舌胎。②“疼烦”即“烦疼”。“烦”通“繁”,指繁多、频繁。“身烦疼”、“身体疼烦”、“骨节疼烦”等症,是指身体或关节部位疼痛即反复发作。③“掣痛”为实“瘛痛”,即痉挛引起的疼痛,或疼痛伴随痉挛。“掣痛不得屈伸”即四肢疼痛剧烈,伴有痉挛作痛,活动受限,难以屈伸,为临床关节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2)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湿病微汗法应用进行分析:①风寒湿邪伤人,致肌腠、关节、筋骨等疼痛症,病位在表,为体表病症之阳病,治须“微微似欲出汗”,切不可大汗。以微微、和缓、持续数小时的正汗出,让湿邪尽去而正气不伤。②麻黄汤加术汤缓除肌腠间的湿邪;麻杏薏甘汤兼顾闭郁之外湿与蓄久之内湿;防己黄芪汤主治湿邪留滞,表已虚而驱邪不力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散骨节间之湿邪。③因湿性粘滞,治疗风湿病之微汗法,除了方药的精妙配伍之外,尤需注意助汗方法和汗后调护。(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湿病微汗法的实证研究,即以“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①白术能够制约麻黄汤的发汗强度,其制约作用强于苍术。麻黄汤配伍白术具有利尿作用,配伍苍术则利尿作用不明显。②原方剂量的麻黄汤配伍白术发汗量适度,且有利尿作用。麻黄汤剂量加倍之后汗量、尿量都增大,白术剂量加倍之后汗量减小,尿量增大。③麻黄加术汤各组均能有效抑制模型大鼠的足趾肿胀程度。原方剂量的麻黄汤配伍白术或配伍苍术,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TNF-α、IFN-γ、COX-2、IL-17等含量。④与原方剂量的麻黄汤配伍白术比较,麻黄汤剂量加倍之后或白术剂量加倍之后,对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结论(1)先秦早期医疗经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分别为仲景汗法理论的完善提供临床实践、药物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基础。(2)仲景的汗法理论主要用于正气抗邪于表的病症,是强调固护人体正气的微汗法,又是以通为和,顺应人体向愈趋势的广义汗法。(3)《伤寒杂病论》的文本解读存在语言文字的历时性差异,需要结合秦汉时期的语境及文法特点。(4)麻黄加术汤作为仲景湿病微汗法的代表方剂,通过麻黄汤与白术巧妙的配伍,达到“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之目的。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秉承我国古代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优缺点给予重点关注和审视,创新系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扬长补短"和学生"互补"促进学生协同发展。本文重
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报道,马来西亚学生在2011年度澳洲数学赛中表现抢眼,共有6名华裔中学生夺得最高荣誉的金牌奖。
[目的]观察枳实导滞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湿热)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曲美布汀,2粒/次,3次/d
永康三江六岸改造提升规划项目位于永康市主城区,红线范围内永康江、南溪、华溪三江滨河绿带总面积约58hm2。项目于2016年3月启动,8月规划成果过会。规划从系统角度统筹提升三
对由于第三方活动致使海底管道失效的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第三方破坏严重”为顶事件的事故树模型。采用布尔代数化简法计算出事故树最小割集并对各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湾区普莱臣顿13岁的华裔女孩范丹颖,在联合国环保计划主办的年度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中脱颖而出,摘得全球第一名,为美国赢回7年来第一个全球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