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变动更富有弹性。在汇率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细致的观察。本文将汇率波动对出口金额的影响分解为汇率向价格的传递以及汇率向数量的传递加以分析。汇率价格传递效应是厂商定价决策的结果,而汇率数量传递效应则进一步反应了市场对价格变化的反馈。本文从理论上尝试讨论这两种效应,并给出实证检验的结果。理论部分,从厂商定价利润最大化出发,拓展Yang(2007)的局部均衡模型,认为影响出口商品价格、数量传递的主要因素是需求价格弹性及需求价格弹性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在不同的需求弹性条件下,汇率价格、数量传递程度存在差异。理论推导结果显示汇率传递至价格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当需求弹性越大时,价格传递效应越小,并且存在升贬值方向、汇率波动幅度上的非对称特征。理论模型也显示,人民币汇率波动向出口商品数量的传递也是不完全的。实证部分,本文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出口至日本的1170种HS8位编码商品价格、数量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在价格传递效应方面,本文发现存在不完全的价格传递,价格传递率为0.685。传递率在升贬值和变化幅度方面存在非对称性。贬值时价格传递率为0.758,高于升值价格传递率0.639;汇率大幅波动时的价格传递率为0.845,高于小幅波动时的价格传递率0.607。此外,通过对出口商品进行匹配,将所海关出口商品分为26类CICC行业,发现不同行业汇率传递也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利用弧弹性对产品进行分组,发现价格传递效应大小与商品需求弹性大小呈反向关系。在数量传递效应方面,本文发现数量传递效应较小,约为0.168。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数量传递率0.179,缺乏弹性的商品数量传递率为0.116。由于上述不完全的汇率传递效应的存在,汇率变动并不会完全反映在出口贸易金额上,这也是过去若干年人们普遍观测到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并没有带来出口贸易相应调整的原因所在。基于本研究,我们建议出口厂商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强设计能力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汇率波动加大给厂商可能带来的生产和销售冲击。同时,厂商也应通过利用外汇期货、远掉期合同等工具规避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