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并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并探讨总结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受伤机制、受伤的椎体、受伤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此次入院距初次受伤的时间,术前VAS评分,术前椎体前缘和椎体中间的高度,术前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用量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出院前VAS评分、术后初次复查时椎体前缘和椎体中间高度,术后Cobb角的变化,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Cobb角度变化、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共27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其中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70.7±8.7岁,男性6例,女性21例,共30椎体。其中T11椎体2例,T12椎体8例,L1椎体15例,L2椎体3例,L3椎体2例,受伤时间最短1个月,最多24个月,平均4.48±7.0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最短30min,最长96min,平均时间62.65±15.95min。骨水泥注入量每椎体最少2ml,最多9ml,平均6.50±1.87ml,骨水泥外渗6例,渗漏率20%,均为椎间盘渗漏,无并发神经症状,随访时间最短13个月,最长58个月,平均27.46±15.8个月。出院前VAS评分为1.85±0.81,与术前的VAS评分8.38±0.73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出院前VAS评分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的影像学检查中提示椎体前缘及椎体中间高度由术前的13.25±3.82(mm)和11.42±4.33(mm)恢复至术后的18.69±4.95(mm)和20.05±4.29(mm),Cobb角亦由术前的23.00±8.38矫正至术后的14.69±6.2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末次随访与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Cobb角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的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骨不愈合患者的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手术过程中能通过加强术前阅片,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监测以及运用“封堵”技术、分次灌注技术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