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全身麻醉的老年手术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往往会出现术后记忆力和集中力下降的智力功能退化,表现为焦虑、人格的改变及记忆受损,严重者出现精神错乱、躁动,导致恢复延迟。近年来,随着对麻醉药理的深入研究,更多的学者支持胆碱能神经递质功能抑制或减退是全麻苏醒期认知障碍发生的最终共同通道:Ach是脑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神经递质,主要参与记忆与认知功能,而老年人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元数量与形态学发生了退行性变。老年人Ach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使得该系统容易受到包括抗胆碱药物在内的诸多药物的影响,导致神经功能失平衡,从而损害认知功能。包括氟烷、异氟醚、安氟醚、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等在内的全麻药物可抑制CNS的Ach释放,该状态可在麻醉苏醒后持续数小时。Ach在胆碱能突触处被碱酯酶水解,AChE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肌肉的接头处,其活性可被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所抑制,本研究旨在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来促进全麻苏醒期认知功能的恢复。
目的:
研究石杉碱甲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动物实验20-23周龄健康、清洁级Sprague-Dawl ey(SD)雄性大鼠60只,进行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定位航行的训练,每天训练2次,连续5天。第5天记录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第5天对6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异丙酚麻醉组(n=12)、石杉碱甲低剂量组(低剂量组,n=12)、石杉碱甲中剂量组(中剂量组,n=12)、石杉碱甲高剂量组(高剂量组,n=12)和空白组(n=12)。各组腹腔给药:异丙酚麻醉组给予异丙酚2mg/kg;石杉碱甲低剂量组先给予异丙酚2mg/kg,翻正反射恢复后给予石杉碱甲0.05mg/kg;石杉碱甲中剂量组先给予异丙酚2mg/kg,后给予石杉碱甲0.1mg/kg;石杉碱甲高剂量组先给予异丙酚2mg/kg,后给予石杉碱甲0.2mg/kg;空白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后备用。异丙酚麻醉组、石杉碱甲各剂量组大鼠在翻正反射恢复后lhr测定大鼠逃避潜伏期。完成Morris水迷宫测试后,每组大鼠各取6只,迅速断头处死,大脑皮质Snell-Garrett法胆碱酯酶染色,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胆碱酯酶阳性神经纤维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五组大鼠训练5天后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差异。各组大鼠麻醉苏醒期间的逃避潜伏期较麻醉前均有显著延长(P<0.05)。各组大鼠麻醉苏醒期间的逃避潜伏期有明显差异;两两比较,石杉碱甲低剂量组与异丙酚麻醉组无差异,但明显长于高剂量组(P<0.01)和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麻醉苏醒期间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中剂量组(P<0.05)。各组大鼠额叶皮质区乙酰胆碱酯酶密度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异丙酚麻醉组、石杉碱甲低剂量组、空白组大鼠额叶皮质区的活性乙酰胆碱酯酶密度并无明显差异,石杉碱甲中、高剂量组大鼠额叶皮质区的活性AChE密度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1),高剂量组较中剂量更低(P<0.05)。
临床研究
45名拟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连续腰麻的老年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所有病人采用连续腰麻复合全身麻醉: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O.5mg;入手术室后,行L<,3-4>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2cm;常规全麻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麻醉方法及药物种类无差异;术毕送入麻醉恢复室。
于手术结束前O.5h,I组病人接受石山碱甲0.2mg/2ml静脉注射,Ⅱ组石山碱甲O.1mg/2ml,Ⅲ组生理盐水2ml。于全麻前、给药后5h两个时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三组病人脑脊液乙酰胆碱含量;于全麻前、给药后5h两个时点测定三组病人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给药后5h对三组病人进行MMSE评分。结果:给药后5小时三组病人脑脊液Ach含量较麻醉前均明显下降(P<0.05),I组病人脑脊液Ach含量明显高于Ⅱ、Ⅲ组(P<0.05、P<0.01)。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与全麻苏醒期认知功能评分呈负相关;给药后5小时I组病人脑脊液ChE活力下降最为显著组,明显低于组Ⅱ、Ⅲ病人(P<0.05、P<0.01)。I组病人全麻后的MMSE评分高于Ⅱ、Ⅲ两组(P<0.05、P<0.05)。结论1.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与全麻苏醒期认知功能评分呈负相关。 2.石杉碱甲能够改善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认知功能,机制在于石杉碱甲对中 枢胆碱酯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代谢,使中枢神经元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含量增加,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3.石杉碱甲对中枢胆碱酯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外周胆碱能副作用轻微,用于全麻苏醒期可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平稳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