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升华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三首交响诗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shab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生话题,而且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思维存在的必然现象和结果;音乐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种表现手段,来描绘死亡,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死亡是一个古老的人生哲学问题,死亡主题的创作无论从远古还是近代都未曾衰落过;了解那些同时代的、曾光鲜一时的音乐家们,并分析他们在这一主题上的看法。 交响诗作为19世纪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始于19世纪中叶,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而圣桑的《死之舞》、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拉赫玛尼诺夫的《死岛》分别处于交响诗的承接、辉煌、渐衰期,又分别以死亡为题材。三首作品除了采用一般作品中所惯用的的悲情手法描写死亡主题音乐的同时,还表现不同寻常的境界——“漠视”、“直面”、“彼岸”,故通过对三首交响诗进行解析,从而了解作曲家是如何面对和看待死亡这一题材,并使死亡这一主题在音乐作品中得到升华。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关注的是三首交响诗创作时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以及文化、艺术、音乐的发展来阐释三首交响诗是如何被孕育的。第二章关注的是“死亡”主题在音乐作品中的如何被诠释的。分别以三位作曲家的个性、创作特点以及“殊途同归”的美学观点,在音乐作品中对“死亡”主题进行探究。第三章关注的是“死亡”主题音乐给予的启示及现实意义。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结合三首交响诗的自身特点,研究、反思“死亡”这一主题在音乐作品中意义及其升华。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在清代,当以“四王”为代表的学院派体系画风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时候,以野逸派自称的“金陵八家”似乎往往被世人所忽视,“八家”之首的龚贤也不无例外,因而龚贤的积墨画风也一
于17世纪明清转折时期打着反清复明旗号与东亚地区进行贸易的郑氏家族,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西方与中国的学者对郑氏家族,特别是其四代领导者郑芝龙、
本文基于创造性思维研究的理论平台,从创造性思维与环境艺术设计相互关系的角度,展开对创造性思维内涵、逻辑关系、思维特征的讨论,将创造性思维体系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