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生话题,而且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思维存在的必然现象和结果;音乐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种表现手段,来描绘死亡,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死亡是一个古老的人生哲学问题,死亡主题的创作无论从远古还是近代都未曾衰落过;了解那些同时代的、曾光鲜一时的音乐家们,并分析他们在这一主题上的看法。
交响诗作为19世纪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始于19世纪中叶,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而圣桑的《死之舞》、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拉赫玛尼诺夫的《死岛》分别处于交响诗的承接、辉煌、渐衰期,又分别以死亡为题材。三首作品除了采用一般作品中所惯用的的悲情手法描写死亡主题音乐的同时,还表现不同寻常的境界——“漠视”、“直面”、“彼岸”,故通过对三首交响诗进行解析,从而了解作曲家是如何面对和看待死亡这一题材,并使死亡这一主题在音乐作品中得到升华。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关注的是三首交响诗创作时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以及文化、艺术、音乐的发展来阐释三首交响诗是如何被孕育的。第二章关注的是“死亡”主题在音乐作品中的如何被诠释的。分别以三位作曲家的个性、创作特点以及“殊途同归”的美学观点,在音乐作品中对“死亡”主题进行探究。第三章关注的是“死亡”主题音乐给予的启示及现实意义。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结合三首交响诗的自身特点,研究、反思“死亡”这一主题在音乐作品中意义及其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