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子湖主要消费者食源的初步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标记技术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洪水调蓄区和水资源补给区,不仅为多种洄游性鱼类提供产卵育肥地,同时也是迁徙候鸟越冬路线上重要的一环。研究鄱阳湖食物网中能量和物质的传递途径和机制对了解营养流动、物种群落结构和生态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主要研究了湖泊中基础食物资源在不同时间的差异以及消费者对食物的利用。以鄱阳湖三个碟形湖泊的湖岸区域作为研究地点,结合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分析方法,对鄱阳湖子湖的食物资源季节动态以及大型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和两种鱼类(?Hemiculterleuciscul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食源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食物资源的δ13C值在不同地点间,只有悬浮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8),而其他食物资源差异性并不显著。对比结果表明沉积物、底栖动物、悬浮物和附生藻类的δ13C值:沙湖>蚌湖>大湖池;食物资源的δ13C值在不同月份间呈现出不同程度波动变化,主要是受到外源有机物的影响。  2.通过二元混合端元模型计算得知,三个湖泊中悬浮物以内源有机物为主,平均贡献率为蚌湖82.44%、大湖池81.22%以及沙湖63.24%,外源有机物对食物网的贡献率受到水位波动的影响,大湖池和沙湖悬浮物陆源有机物贡献率变化明显,分别在7月和8月达到最大值。  3.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存在时空差异;两种螺类食物来源主要是沉积物,中华圆田螺的食源在研究期间具有变化,?和鲫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悬浮物;螺类∑ω3/∑ω6值低于鱼类,说明螺类对陆源有机物依赖度高于鱼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