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本研究所采用的手足远端皮部刺激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来自于民间。为了挖掘祖国医学散落在民间的瑰宝,通过古代文献整理和现代临床研究两方面来寻找此疗法的证据。目的:通过检索、整理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古籍文献,概括古代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用穴特点,为手足皮部刺激辅助治疗高血压病提供历史依据。其次观察手足远端皮部刺激对高血压病辅助治疗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获得前期临床数据,为大样本研究和内在机理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为患者提供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和长期坚持的新方法,以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药物副作用。方法:1.利用校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中《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的“醫書集成客户端应用程序”,分别以“眩晕”、“头痛”、“风眩”、“心悸”为关键词检索“针灸”类书目,同时出现“眩晕头痛”、“风眩头痛”等内容予以录入,排除重复出现的、与高血压症状无关的条目。整理录入的文献条目,概括常用腧穴的频次、归经、分布部位及特定穴的使用规律。2.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共收治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病患者118例。按照血压水平进入高血压前期和1级高血压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1共27例,脱落2例;对照组a2共27例,脱落3例);2、3级高血压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b1共32例,脱落2例;对照组b2共32例,脱落4例)。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治疗组联合手足远端皮部刺激和饮食运动疗法;对照组结合饮食运动疗法。所有患者均治疗8周,随访4周。治疗组首先观察即时降压效应(依次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5min、30min和60min测量记录血压)。所有患者进行血压(0、2、4、6、8周、随访4周),体重指数、高血压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和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0、4、8、随访4周)等指标观察。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分析:首先分析全部患者的即时降压效应和8周降压效应,再重点分析高血压前期和1级高血压患者各个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1、古籍整理结果:(1)共检索到与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相关的条目324条,涉及101个腧穴,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五位依次是:风池、百会、神庭、解溪、阳溪。(2)归经统计:膀胱经的腧穴最多,其次为胆经、督脉等。(3)部位统计:四肢部腧穴最多,头颈部次之,背腰部和胸腹部相对较少。2、临床观察:(1)全部患者的血压变化:(1)治疗组即时降压效应: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治疗后即刻下降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15min、30 min和60min,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2)8周后降压效应:组内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高血压前期和1级高血压患者观察指标的变化:(1)血压变化:组内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指数BMI: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和随访4周时,组间及组内自身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症状量化积分:组内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8周后,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的症状积分无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和随访4周时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SF-36量表评分:组内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8周后,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得分显著提高(P<0.05),其余六项得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各项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和随访4周的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古代医家针灸治疗高血压病时,对四肢腧穴,尤其是手足部腧穴的重视,为手足远端皮部刺激提供了历史依据。2、手、足远端皮部刺激自我疗法具有即时降压的效应,在治疗结束后15min开始起效,可持续到治疗后60min。3、长期坚持手足远端皮部刺激自我疗法,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的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