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割时间和施肥对紫花苜蓿抗寒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ayman_Z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北方在苜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选取了来自国内外的共30份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作为实验材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基地重点对苜蓿生产性能的构成因子、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和施肥对于苜蓿抗寒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决定苜蓿植株高度、节间长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再生速度,即苜蓿的再生速度越快,其植株高度越高、节间长越长,而且其生物量也越高。2 9月20日刈割生长第一年的苜蓿后,到11月5日测得根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与苜蓿的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10月10日刈割,到11月5日测得根系POD活性与苜蓿的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3生长第二年苜蓿,最后一次刈割后,其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与苜蓿的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发现,11月5日和11月20日对于生长第二年的苜蓿抗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4生长第三年苜蓿,最后一次刈割后,其根系主要生化物质及POD活性与苜蓿的抗寒性无相关性,对于生长第三年的苜蓿,最后一次刈割对于其基本上没有影响。生长第三年的苜蓿较生长第一年和生长第二年的苜蓿有着更好的抗寒性和适应性。5在呼和浩特地区(相似气候地区),11月上旬是苜蓿抗寒的关键时期。6在苜蓿越冬的过程中,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有影响,无施肥处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施肥水平比较高的处理;而施肥比较高的处理2和处理3的根系可溶性糖含量要高于无施肥或施肥水平比较低的处理;合理施肥能够促进苜蓿越冬率的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充分应用。【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大数据文献的调研和分析,对大数据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应用做了简单回顾。以此为
目的探讨植酸(IP6)如何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为研究IP6的抗肿瘤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FITC/PI双染法观
党员干部慵懒无为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抓手,找准问题,用
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整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并进行快速、有效分析,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本文主要研究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提出了智慧城建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近年来,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在高等植物中,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因子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经被系统分析,但在单子叶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