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北方在苜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选取了来自国内外的共30份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作为实验材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基地重点对苜蓿生产性能的构成因子、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和施肥对于苜蓿抗寒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决定苜蓿植株高度、节间长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再生速度,即苜蓿的再生速度越快,其植株高度越高、节间长越长,而且其生物量也越高。2 9月20日刈割生长第一年的苜蓿后,到11月5日测得根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与苜蓿的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10月10日刈割,到11月5日测得根系POD活性与苜蓿的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3生长第二年苜蓿,最后一次刈割后,其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与苜蓿的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发现,11月5日和11月20日对于生长第二年的苜蓿抗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4生长第三年苜蓿,最后一次刈割后,其根系主要生化物质及POD活性与苜蓿的抗寒性无相关性,对于生长第三年的苜蓿,最后一次刈割对于其基本上没有影响。生长第三年的苜蓿较生长第一年和生长第二年的苜蓿有着更好的抗寒性和适应性。5在呼和浩特地区(相似气候地区),11月上旬是苜蓿抗寒的关键时期。6在苜蓿越冬的过程中,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有影响,无施肥处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施肥水平比较高的处理;而施肥比较高的处理2和处理3的根系可溶性糖含量要高于无施肥或施肥水平比较低的处理;合理施肥能够促进苜蓿越冬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