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周边空心村的治理研究——以豫南B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我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发展比较迅速,而农村则发展缓慢。在城市拉力和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通过非农工作来增加收入。由此引发了农村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功能的整体衰落,也即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其具体表现在村庄空间形态的空心化、土地抛荒化、人口空心化、基础设施空心化、公共服务空心化、社会关系的离散化和乡村文化的衰落等多个方面。   农村空心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国际普遍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空心村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乡村人口、资本等要素的外溢,农村出现外扩内空、土地抛荒、人才流失、管理缺位、组织涣散以及文化衰落的现象,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农村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功能的整体衰落。导致村庄空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庄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管理法规及政策的不完善、农地流转机制不规范、村庄规划与管理的缺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税费改革导致的村财政困难、市场经济对农民观念产生的冲击等。   农村的空心化不仅造成农村居住混乱,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还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农村空心化已成为当下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豫南S镇周边的B村近年来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笔者掌握了有关B村空心化的详实资料。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整合理论、乡村治理理论以及国内外空心村治理的实践,以B村为空心村的典型个案,对小城镇周边这一类型的空心村的治理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小城镇周边这一类型的空心村,如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审批和监管力度;创新农地流转机制,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实施村庄规划,引导农民集中;发展乡镇经济,引导农民工回流;提高财政自生能力,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农民自组织能力,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等。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一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产粮大县奖补政策(即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的地方实践为主要线索,以相关农业配套项目分析为次要线索,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中的国家
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出现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其成员的养老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已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社会现象。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