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中学发展述论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中学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农村人口众多且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多种形式办教育的一次失败的尝试。近些年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在史学界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但这并不表明这段历史中没有值得探讨的问题。江苏农业中学在全国最先创办,办学过程几经起伏,最后无声消亡。它正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典型个案。研究江苏农业中学的兴衰发展,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为今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警示与借鉴,很有意义。   论文由导言和正文四章组成。   导言部分主要是引出研究对象,界定研究对象并概述国内外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江苏农业中学出现的背景。主要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使农村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农村中却有大批高小毕业生升不了学,这样发展民办农业中学的问题就被提出。此时,国家对教育事业管理权力的下放也对群众办学起了推动作用。而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开展则直接催发了农业中学的诞生,但另一方面也为农业中学此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第二章,江苏农业中学的办学历程。介绍了江苏农业中学初创时“一哄而起”的现象及所带来的问题,考察并论述了江苏农业中学在跌宕中发展及在“文化大革命”中消亡的情况。   第三章,江苏农业中学办学中的两难境地。对农业中学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教师的工作与待遇和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考察,并从中剖析了农业中学实行的半耕半读、“社来社去”及生产自给等政策的利弊。   第四章,江苏农业中学办学历史的启示。首先论述了江苏农业中学办学历史对农村中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其次重点分析了江苏农业中学消亡的原因。本文认为,在“大跃进”的指导思想下,以群众政治运动的方式创办起来的农业中学,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教学设施简陋、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而对其暂时性教育措施的定位也决定了它的许多政策在办学后期已经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决定了其必然会走向消亡,只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加速了这一进程。最后论述了江苏农业中学办学对当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其他文献
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古代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的综合产物,它对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了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格局
德国军事顾问团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军事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记述了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华帮助中国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及提高国防能力,从而应对当时主要威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