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始新世至现代,尼日尔三角洲为海退相的连续沉积,没有发生大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自北向南共分五个沉积带。OML66区块位于尼日尔三角洲的核心部位,地处三角洲沿岸沼泽沉积带内,沉积背景优越。工区面积100 km~2,呈东西向展布。区块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阿卡塔组、阿格巴达组、贝宁组三个组,研究目的层段阿格巴达组属于新生代地层第三纪至第四纪海陆交互相连续沉积。本论文将地震、测井和地质等各学科相结合,通过构造特征分析、地震属性提取和分析、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研究及油藏特征分析,综合评价勘探潜力,指出四个有利勘探区带。通过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区块整体形态为断层复杂化的塌顶背斜。全区共分为三个构造带。北部为一滚动背斜带,中部为构造协调带,东部为一塌顶背斜带。该区块沉积相为河流、海浪、潮夕三种因素共同控制的海退型三角洲。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和地震属性体的综合研究,认为阿格巴达组属于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多物源,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障壁砂坝、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等。通过砂体连通状况和平面展布情况分析,得出该区块砂体发育。纵向上,多期河道叠加连片,浅层储层好于深层,砂岩发育程度向上逐渐变好,砂体厚度逐渐增大,粒度也变粗,砂地比也逐渐增大。平面上,受沉积控制作用,砂体呈带状、条带状分布,以东部NNE和西部NNW向两个带状砂体最为明显,砂体东西厚、中间薄,且北部厚、南部薄。区域砂泥岩互层较发育,稳定的泥岩是区域良好盖层。利用油井电测解释和生产测试结果,对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区块成藏模式为深源浅聚,断裂为主要的输导体系,且油层主要聚集在各个局部构造的高部位,沿断层上升盘呈“牙刷”状分布。区块东部背斜为油气的富集区,油气层主要集中在背斜南翼的反向屋脊断块、顺向屋脊断块、断鼻内,而北翼具有与南翼相似的构造、成藏特征,圈闭面积大、储量大、储层发育,成藏组合有利,可做为开发评价目标和有利勘探目标。区块西北部发育有从上至下继承性较好的大型圈闭,且主控断层活动时间长,断距大,储层发育,但是离已钻K-K油田较远,因此可做为勘探远景目标。中部调协带处于地震资料拼接区,构造落实程度相对较低,给勘探带来一定风险,且储层整体较薄,可做为风险勘探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