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民俗建筑是传统文化的历史遗存,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随着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在减弱,城市个性在消失,使建筑风格日渐相同。对于民俗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开始被重视,如何对民俗建筑进行保护,使其得到创新与开发,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正是研究民俗旅游建筑的目的所在。本文通过研究民俗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抓住其“精神”特征,运用现代的旅游开发形式,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创新发展。中国民俗建筑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宝贵财富,在新的时代,保护其发展的延续性,正是旅游建筑研究的价值所在。本文对民俗建筑文化及民俗旅游建筑的概念进行了相关解释,分析了现代旅游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基于对经济的飞速发展,探讨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以及古建筑保护思潮问题。研究论文的比较学的方法分析了民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论述了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不同时期民俗建筑的不同特征,根据北方风格,江南风格,岭南风格,及藏族风格等不同地域性民俗建筑的特征。研究了建筑美学及民俗建筑文化与传统风水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民俗旅游建筑的特征要求及要素。民俗文化的旅游特征包括文脉性要求,形象性要求,功能性要求及经济性要求。民俗旅游建筑的要素包括构筑方式,布局模式,建筑材料及建筑色彩,分析这些特征要素,及其在旅游建筑中的创新运用。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价值核心是民俗文化旅游建筑的创新与再利用,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建筑的经济、社会、人文环境效益的分析。提出了民俗旅游建筑的开发定位、开发模式和开发中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强调了旅游建筑在现代材料运用上的创新。同时运用两个实例对本文的观点进行论证:一个是对湘西凤凰的实地考查,剖析湘西的民俗建筑吊脚楼的旅游表达创新模式,另一个实例是作者对湖北宜昌金狮洞生态主题公园中的小型展陈馆旅游建筑的设计方案。总之,本文通过对民俗建筑文化的特征分析,探讨民俗建筑在新的时代下的继承发展,为民俗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的保护开发深入研究它的理论价值,使民俗旅游建筑的创新研究更有深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