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电影,曾经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面旗帜,肩负了深度开掘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重构民族心理,开拓国际市场的重任。但在过渡到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着好莱坞电影的涌入、电视新媒介兴起的挑战、城市区位的重新选择等外部因素,以及政策体制束缚、社会环境更迭的内部因素,双重夹击之下,逐渐陷入到内外交困、求变不能的怪圈中。人才流失、佳作罕现、文化内涵缺失、商业化的浮躁之风侵入,西部电影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期精神阵痛。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之间关系的更迭为依据,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培养期”(1949年-1957年)、“颠覆期”(1957年-1978年)、“蜜月期”(1978年-1988年)和“背离期”(1988年至今)。西部电影诞生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之间关系相对调和的“蜜月期”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多元文化思维的冲击之下,电影时代表达正逐步向着统一的、深度开掘的方向迈进,再加之彼时政策体制的必要扶持,这些因素都为西部电影的创生和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外,西部电影当时的一路高歌,还得到了西部文学创作与西影厂双双繁荣的支持。对于今天的西影人来说,如何沿袭前辈的辉煌应该成为一种精神诉求而非精神负担。当年的西部电影秉持现实主义风格,高扬创新精神旗帜,关注传统民族文化,成功地将黄土地自然背景调入影片结构中,使得西部电影的精神内涵得以升华。这些都是今天的西部电影艺术探索道路上应当坚守的。美国西部片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印证了,短暂的滑落其实并不可怕。美国西部片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遭遇过类似中国西部电影今天所面临的困境,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停滞不前,当时也有学者发出过西部片是否行将终结的疑问。直到1990年,新西部片《与狼共舞》一举捧得七项奥斯卡大奖,才标志着西部片的回归与再度崛起。美国西部片坎坷发展道路带来的启示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类型化、商业化的“三化”道路,顺应时代与电影行业发展自然规律的进程,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文化艺术产品与现代大工业生产之间叠交的可能性,中国西部电影辉煌的明天其实并不遥远。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使得短暂的繁荣看上去弥足珍贵。西部电影曾经的成功绝不是昙花一现。如何移植这种成功的经验,就需要我们今天的西影人群策群力,突破体制束缚,寻求适度商业化;植根民族特性,寻求文化全球化;细分受众市场,寻求受众差异化。无论是《英雄》的商业化路数探索,还是《美丽的大脚》的西部民族风格尝试,都是西部电影顽强生命力的很好体现。西部电影映射的西部人民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也是西部电影自身一直践行的方向。西部电影大胆的类型探索与西影集团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新希望。在当下全媒体窗口经济时代,西部电影定能顺应时代潮流,迎难而上广拓前路,在电影的艺术内涵与商业票房之间寻得一个平衡状态,再续西部电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