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临床病理资料和大量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长时间大剂量给予甘露醇会导致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广泛的空泡样变性,上皮细胞肿胀,肾皮质淤血等各种肾小管病理形态改变并诱发急性肾损伤。前期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较高剂量的甘露醇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建立甘露醇体外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甘露醇的细胞毒性及其潜在的损伤机制。  方法:  通过MTT比色法检测甘露醇不同浓度(0、50、100、150、200、250、300、400 mmol/L)分别作用不同时间(4、10、24、48、72 h)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活性的影响,同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用含有0、100、250 mmol/L的甘露醇作用于HK-2细胞24、48、72 h之后,收集细胞,超声破碎,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匀浆液中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的含量和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用含有0、100、250 mmol/L的甘露醇孵育HK-2细胞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AnnexinV-FITC双染法进行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此外,用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处理 HK-2细胞不同时间后,将细胞固定,细胞核用 DAPI标记,细胞中的 F-actin蛋白用 FITC-phalloidin(鬼笔环肽)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的改变。  结果:  ⑴MTT结果显示,细胞的活性随着甘露醇浓度(100~400 mmol/L)的增加和作用时间(24~72 h)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250 mmol/L甘露醇孵育48 h时,细胞活力约为对照组细胞的一半。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发现,对照组中,细胞呈铺路石状,伸展平铺在板底,且贴壁生长情况良好。而在250 mmol/L甘露醇作用48 h组,细胞明显出现肿胀变大,胞膜破裂,大部分贴壁细胞出现脱落,而且随着甘露醇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可以观察到贴壁细胞密度明显减少。⑶细胞中MDA和GSH的含量变化:在250 mmol/L甘露醇的作用下,HK-2细胞中MDA含量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50 mmol/L甘露醇分别孵育细胞24、48、72 h后,MDA含量增高,与各个时间点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降低细胞内 GSH含量,而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在250 mmol/L甘露醇作用48 h组,GSH含量降低到18.3±4.3?mol/g,显著低于对照组(52.2±1.6?mol/g)(P<0.05)。⑷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250 mmol/L甘露醇作用细胞48 h组,细胞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通过对细胞骨架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中细胞肌丝排列整齐,而250 mmol/L甘露醇作用48 h组,可明显观察到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大部分细胞出现肌丝断裂的情况。  结论:  大剂量甘露醇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以及细胞骨架破坏有关。
其他文献
2013年5月21日,浙报传媒披露其2012年度报告业绩说明会会议纪要。《创业家》摘录了部分涉及边锋、浩方收购案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浙报传媒的并购逻辑。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做传播力再造很容易,但做互联网语境下的商业模式重构很困难,全球都还没有。我们从短期效益、中期资源整合、长期战略规划和战略协同等方面思考了一年多,也对比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确定了以收购边锋、浩方平台切入,打
目的 研究在人表皮细胞中hsa-let-7b-5p的作用和其对 ΔNp63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hsa-let-7b-5p如何影响人表皮细胞的生物功能.方法 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分别转染hsa-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