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学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兴起和发展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使现今的哲学思想无不带有语用学的特征。哲学语用学是在英美和大陆哲学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语用学研究方向,它以言语行为或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在话语意义的理解方面强调社会语境以及说话者的心理意向,注重语言的交往功能以及通过对话和交流而形成理解和达成共识。哲学语用学构成了当代思维的基本平台,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试图以哲学语用学思想为基础,深入反思目前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利用语用分析方法探索解决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语用学和哲学语用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进而对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语用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包括维特根斯坦的语用思维、言语行为理论、哲学诠释学中的语用思维、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和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问题的研究平台和观察视角。在语用的视域中,教育实践具有语言性特征,话语意义的表述和理解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语言交往的有效性也时刻影响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个新的视域中考察教育实践,要求我们实现三个方面的视域转换:在理论基础层面,要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转换到主体间性层面上来,在主体间性基础上考察教学过程、教育主体间关系以及教育话语等问题;在教育实践主体层面,要从单一主体论转向多主体共存论,在语言交往的情境中构建理想的教育共同体;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层面,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语形-语义分析方法转向语用理解方法和对话策略,以方法的创新带动理论的创新,从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在视域转换的基础上,本文具体考察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重要领域,并运用哲学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些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解决途径。在教学观念方面,传统的教学观过于强调教学的知识传授功能,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也偏重于自然科学知识,因而形成了一种单一的知识化教学模式。在哲学语用学的视域中,真理和知识不再是绝对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而是开放性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教育主体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是以理解和对话为特征的。交往教学观的提出深化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解决知识化教学所造成的困境。在教育主体间的关系方面,由于我们把教育活动理解为交往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就构成了平等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双方的交往主要以语言为媒介,在语言交往中要遵循一般的交往规范,即满足言语清晰可懂、态度真诚、表达真实、行为规范正确的要求,适当运用语用策略也有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在教育话语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教育话语的现状和特征,然后阐述了教育话语表述的适切性及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进而对教育话语体系的完善和理想的教育言语情境的构建提出了初步的设想。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语用思维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在哲学语用学的视域中探讨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问题,这是对教育研究进行的一次富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尝试。这项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开拓,相信在这个方向上能够为教育哲学研究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