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Ⅷ族过渡金属团簇及氧化物离子活化低碳烷烃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烷烃的活化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因它可将自然界中丰富、廉价的低碳烷烃原料转化为有价值的功能化产品。但由于烷烃的稳定性,使其转化特别困难。因此寻找有效的工业催化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一个有效的手段是从研究气相过渡金属(簇)离子模型催化体系活化烷烃的C-C和C-H键入手,这样可以避开溶剂效应、表面效应等凝聚相效应的影响,而探测反应的内禀属性。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许多有关过渡金属离子和甲烷、乙烷以及丙烷的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报道,为C-H键和C-C键的活化过程提供了反应模型和重要的机理信息。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结合相对论赝势,研究了若干气相金属以及氧化物(簇)离子Rhn+(n=2-4)和Os03+及Pt+活化甲烷、乙烷以及丙烷的反应机理,找出各种可能反应路径中各驻点的优化构型和能量,从而得到体系的势能面及热力学和动力学信息,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UB3LYP计算研究了金属铑簇离子Rhn+(n=2-4)活化甲烷的反应机理。对Rh2+和Rh4/活化甲烷的反应来说,我们计算了二重态,四重态以及六重态的势能面,而在Rh3+活化甲烷的反应中,则考虑了单重态、三重态以及五重态的势能面。结果表明,Rh2+、Rh3+、Rh4+活化甲烷的反应都是在两个或更多自旋态的势能面上发生,可能涉及到高低自旋态的翻转。Rh2+活化甲烷脱氢反应放热71.5kJ/mol,⊿G为-72.3kJ/mol,其决速步为二重态势能面上H2的还原消去步,位垒是91.6kJ/mol,因此,该反应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而Rh3+、Rh4+活化甲烷的脱氢反应,虽然决速步骤的能垒分别只有82.1 kJ/mol和65.9 kJ/mol,但分别吸热17.1 kJ/mol和54.5 kJ/mol的热量,⊿G分别为25.1 kJ/mol和65.9kJ/mol,它们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这些与Albert等人FT-ICR的实验结果一致。2.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UPBE0对OsO3+活化甲烷和乙烷反应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得到了其势能面及反应机理的细节。结果表明,OsO3+活化甲烷和乙烷的反应都没有涉及自旋多重度的改变,其最低能量路径在二重态势能面上。Os03+活化乙烷生成OsO31H2+和C2H4的反应放出热量190.8KJ/mol,⊿为-200.7KJ/mol,第二个C-H键的活化步是决速步,活化能垒是59.6kJ/mol,在常温常压下能够发生。而Os03+活化甲烷的反应虽然放热102.2 kJ/mol,⊿G为-106.1kJk/mol,但是反应中有驻点的吉布斯自由能高于初始反应物,同时决速步的活化能垒很高(177.4kJ/mol),是动力学不利的,所以常温常压下难以发生。这些与Irikura和Beauchamp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3.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UB3LYP对铂离子与丙烷反应的详细势能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铂离子与丙烷的反应的最低能量路径在二重态势能面上。在单分子脱氢反应中,1,1-脱氢、1,2-脱氢、2,2-脱氢和1,3-脱氢四个路径的反应都强烈地放热,分别为 146.2kJ/mol、195.7 kJ/mol、202.6kJ/mol 和 169.9 kJ/mol(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G<0且数值较负)。四种路径的决速步(第二个C-H键的活化)的位垒都不高,分别是 71.7 kJ/mol、48.7 kJ/mol、55.4 kJ/mol 和 78.4 kJ/mol,以 1,2-脱氢路径的能垒最低,在竞争中比沿其他路径反应更容易进行。这与Uggerud等人实验发现单分子脱氢主要是1,2-脱氢的结论一致。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电力电缆绝缘击穿点定位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其定位结果的精度不受击穿点电阻和测试用连接导线的电阻及其接触电阻的影响.
林业机械化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室内木材加工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但户外和山地作业机械却十分落后。根据林区生产实际需要,研发出一种环保型多功能轮式集材机
通过建立安全环保专家诊评制度,江西石油已连续九年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对加油站诊评时,我们专家组通过调取视频监控、现场诊评等方式,对加油站24小
目的:探讨韩式四孔独针加颈舒汤治疗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门诊确诊的46例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韩式四孔独针加颈舒汤治疗,对
<正>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会议
<正>尽管分子印迹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该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难题与挑战亟需解决。其中之一即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在水溶液中的适用性问题。目前人们所开
近年来,由于新的全身麻醉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研究,使得静脉麻醉有了很大的进展,大大提高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为静脉麻醉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雷米芬太尼(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