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是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不断抗争并逐渐融合地区文化的结晶,其建筑外在形态是在特定区位、地段为人们生产生活使用而逐渐形成。作为地区建筑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传统材料肌理是在长期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稳定外在表现形态,是地区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传统材料的肌理特征不仅是单体民居的建筑特征,也是地区聚落整体的特色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提升,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地区建筑营造逐渐被世界多元文化所侵蚀,地区建筑肌理形式呈现出趋同的发展方向,地区建筑文化逐渐消失。传统材料的肌理表现形式定型于自然、人文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传承地区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材料肌理的形成原因、建构类型以及文化表达方式进行论述整理,总结出对地区建筑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量化数据统计学、生态学、民族学等研究手段,尝试分析出地区建筑发展中对传统材料肌理的运用与创新方法。文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为论文的绪论,介绍论文的缘起与背景;确定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对传统材料肌理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国内外有关传统材料、地区建筑以及材料肌理等学术成果,明确了本领域的研究空白,确定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到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传统材料的肌理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进行概述,分别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以及技术因素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出自然因素表达的是传统材料肌理对物质体系的适应关系;人文因素表达的是对精神生活的映射;而技术因素则反映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次从建造目的、建造逻辑以及建造材料的不同视角出发,阐述传统材料的肌理建构类型以及不同地区形成的肌理表现形式。这些肌理的建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反过来又从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两方面表现地区建筑文化,进而从肌理立面材料、色彩构成、门窗洞口、装饰细节以及屋顶形式五个方面分析对传统材料肌理的运用手段,对其传承与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结适应地区发展的材料肌理应用经验。最后章节为论文的结论,只有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中正确运用传统材料肌理,才能使地区建筑文化特色与文化脉络得以保存,以期拓展地区建筑研究领域,对地区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