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结构效度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zq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近年来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临床能力考核形式,通常由标准化病人考站、临床操作考站、临床资料测试考站、临床病例分析考站以及客观题笔试考站等组合而成,医学生依据一定次序先后通过这些考站,各考站测评分数经过加权形成最终的考试成绩。在对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应用和研究中,人们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测验稳定性,即信度良好,也证实了该测验具有较好的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这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持续推广奠定了基础。但是,对这种由多种考站组合而成、具有情境模拟特点的医学考试,仅有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是不够的,对结构效度的探讨应该成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效度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对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结构效度的研究较为匮乏,一些研究也仅仅是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证据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将目标定位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结构效度,评估它的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为厘清其结构框架和评分模型导向作出努力。同时,我们也力求方法学上的突破,将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多质多法分析(MTMM)、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EM)、概化理论分析(GT)等方法引入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结构效度的探讨中。本研究以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成绩为数据来源,并进行题目质量评估和筛选。采用专家咨询法,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共四类考站进行归类,确定出若干种测评方法(考站)。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分别对临床理论考试、临床思维与技能考站、临床资料与病例考站进行测评的能力维度分析。采用多质多法分析(MTMM)来评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EM)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不同结构模型的拟合情况。采用概化理论分析(GT)探索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分误差和系统变异的主要来源,对其结构效度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包括若干考站,根据这些考站设置的目的、性质、特点和组织形式等,可以将其归类为三个测评方法(考站),即临床理论考试、临床思维与操作考站、临床资料与病例考站。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在不同测评方法(考站)内均不同程度的测量了三种临床能力维度,即医学知识、操作能力、临床思维。多质多法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具有较高的汇聚效度,但区分效度并不理想。进一步SEM拟合检验证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分模型呈现出测评方法(考站)导向的特点。概化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测评维度效应是造成评分误差、引起系统变异的主要原因,验证了OSCE较高的汇聚效度和较低的区分效度,提示我们要加强对能力维度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研究结果除了对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结构效度进行了量化评估,还证明了CFA、MTMM、SEM、GT等方法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大豆磷脂脂质体(SPL)的累积对四氯化碳导致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生的小鼠肝细胞原代培养24 h后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和SPL保护组。损伤组采用CCl4作用于培养
目的:探讨未来医学影像科数字化模式的重要意义、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会,为实现医学影像数字化提供思路。方法:分析未来医学影像科实现数字化放射学、网络化放射学和无片化放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结合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运用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可持续增长、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其社会责任与可持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各种计算机研究领域都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实时处理,如社会计算中的实时数据分析、网络安全中的异常流与内容检测、图像处理中的海量视频分析等。由于图
与国外企业并购的特点比较 ,在并购的推动力、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程序、代价支付形式、并购的行业选择等方面 ,我国国内企业的并购有着不同的特点。要规范我国国内企业
<正> 红树林及红树林潮滩盐土广泛分布在世界低纬度海岸地区,是热带、亚热带的一种特殊自然资源,在生产和科研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地植物学或土壤学科方面
本文利用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11年和2012年内部控制指数和各目标分指数,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
海塘工程是防潮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塘工程的安全与否对保证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海塘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指标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山东省也应以科学的投入要素分析来辅助决策,不断优化当地种植业投入结构。以此实现农业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在确保山东农林牧渔产值稳步增长的同时,也
1公允价值的由来及概念理解公允价值最早提出是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研究报告中,当时指出以非货币交换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按其放弃或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