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涉及的清代滇池东南缘的范围主要是清代晋宁州,主要包括正东部和东南部,大致为今晋宁县的晋城镇、新街区、化乐区、上蒜区和六街区以及呈贡县全境,为便于文章论述,将上两部区域分布成为滇池东岸和滇池南岸。清代,作为统一的行政单位体系,该区域内部的人口、聚落和土地利用发展具有其历史背景的相似相依性和地理环境导致的差异性。清代整个滇池东南缘区域内的人口发展历经了低谷、峰值和回落三个阶段,由于人口与聚落、土地开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清代嘉道年间的人口峰值带来了该范围内的聚落剧增和大量土地开辟。人口和聚落的发展在该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东部的呈贡县自清初康熙年间就已奠定了整个县的聚落分布基础,乾隆至清末的聚落增加并不明显。而南部的晋宁州范围内聚落自清初便持续增加,尤其以乾隆至嘉道年间最为明显。聚落名称包含丰富内容,屯、营、村赋予聚落历史、环境的意义。清代滇池东南缘的聚落发展中,以汉族姓氏村和汉族新建村的增加为显著,这两种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湖滨平原地区,并逐渐向半山区扩展。另外,该区域内还有部分的彝语地名,这类地名集中于湖滨区,体现了少数民族居住的悠久历史,但是这些聚落现基本为汉族居住,民族融合的大方向可见一斑。土地利用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随着人口聚落的增加,大量土地得到开垦,湖滨平原地区聚落沿河分布,尽量不占用生产用地,是整个滇池地区人口、聚落最集中的区域,半山区的聚落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有明代军事移民的据点,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不及平原地区,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向半山、山区过渡是一种趋势。山地是整个区域内开发最为迟缓的地区,聚落零散,沿山间溪流分布,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利用严重不足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