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成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发生较大转变,引起居民生理健康状况的改变,特别是超重与肥胖问题的流行。针对现今我国成人超重肥胖问题盛行的现状,探寻超重肥胖情况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发展规律,以及研究个体及环境层面超重肥胖状况发生的风险因子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综观超重肥胖问题相关文献可知,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个体遗传生理方面,缺乏结合微观和宏观视角的研究,同时存在未考虑研究数据具有嵌套结构、仅从单一层面探究导致成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等问题。据此本研究选取我国成年人口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至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数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3年各省成人超重肥胖率和国家统计局分省统计年鉴等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库,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线性发展模型和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等传统计量和空间计量方法,探究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现象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在个体、社区和省域层面的不同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趋势看,我国成人超重肥胖发生率具有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且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是否有配偶、锻炼时长等对个体身体质量指数增长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同样我国各省,各地带间的超重肥胖率的增长状况也不容忽视。实证研究发现各省超重肥胖情况的发展态势趋同,即起始超重肥胖发生率低的省份,其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增长速率更大,意味着我国各省均将面临超重肥胖流行问题。(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各省超重肥胖发生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性,同时具有“北髙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造成其空间分异的原因主要有经济驱动因素、环境调节因素和环境驱动因素。其中经济驱动是我国超重肥胖问题产生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致使我国各省超重肥胖发生率不同;而环境调节因素即环境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也会影响超重肥胖问题的发生,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区,超重肥胖发生率也会越高;环境驱动因素主要反映地区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要素禀赋,如平均气温、平均光照时间、森林覆盖率等,研究结果发现环境驱动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超重肥胖率空间分布的差异。(3)我国成人超重肥胖情况在不同个体、不同社区和不同省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突出体现环境对个体生理状况的影响。个体层面上,消极心理、机动出行方式、较短进食时间、较短睡眠时间、较长看电视时间和高频次食用不健康食品等因素都会增加成人个体发生超重肥胖问题的风险;社区层面上,在具有城市属性、环境污染较严重和道路状况较好的社区内,成人体重失衡的概率会增大;在省域层面上,各省城市化水平差异也能解释成人超重肥胖问题发生的差异。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贡献主要在于,验证了采用多层次理论研究我国超重肥胖问题的必要性,指出不同群体、社区和省域间超重肥胖问题发生的差异性,弥补从时空演化角度探索成人超重肥胖问题的研究缺憾,强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外部条件对我国成人居民保持体重稳定的重要性。最后本研究表示,抑制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状况流行趋势,需要成人居民个体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居民个体要践行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培养健身锻炼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发生体重失衡情况的差异性,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重视改善生态自然环境,合理规划物理建成环境,努力营造更有利于我国居民健康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