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感染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严重时可以致人死亡,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一直是药物化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合成抗真菌药物中,有两类化合物最为引人注目.第一类是氮唑类化合物,此类药物抗菌谱广,主要是起抑菌作用,但是它们会对消化道和肝脏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第二类是烯丙胺类化合物,烯丙胺类抗真菌药能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真菌体内角鲨烯积聚及麦角固醇合成不足,具有抑菌和杀菌的双重功效.优于唑类药物的是,烯丙胺类抗真菌化合物不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不影响肾上腺及性腺激素合成,没有严重的肝、肾等毒性.自七十年代末发现萘替芬(naftifine)优良的抗真菌活性后,已有特比萘芬(terbinafine)、布替萘芬(butenafine)被开发并用于临床.该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烯丙胺类化合物中探索新的抗真菌药物和完善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理论.该文在文献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布替萘芬的合成方法:以萘、甲胺、对叔丁基氯苄为原料合成了布替萘芬;详细研究了中间体对叔丁基氯苄的制备工艺并确定了较优工艺条件;对N-甲基萘胺的合成做了较大改进;该文还首次用六亚甲基四胺法合成了中间体对叔丁基苯甲胺.该文考虑到含氮杂环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和生理活性,参考烯丙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7个布替萘芬类似物,其中3个含有吡啶杂环.所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和目标产物均通过熔点、折光率等物理化学常数以及<1>H NMR和IR进行了确证.用吡啶环代替布替萘芬中的苯环的研究未见文献报道,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该研究大大扩展了烯丙胺类抗真菌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为完善此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理论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