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强不息,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生活的现实。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在父母、长辈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学生,往往缺少一种锲而不舍、知难而上的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历史是对人类过去所发生的活动的纪录,它本身虽然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但是历史认识活动中一些共性的、本质的规律是不变的,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共识和主流。因此历史学科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要善于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意识的教育,对于培养未成年人优秀的品质,重塑他们顽强、拼搏、奋进的人格,完成教师神圣的职责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意识的教育,历史学科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上所有伟大人物身上都具有强烈的自强不息意识,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们不懈努力的结果,用这些活生生的自强不息的真实例子教育学生,能较容易地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强不息概说。首先说明并界定什么是自强不息,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典型人物、事件去论述;接着进一步阐释拓展,人为什么要自强不息?分别从自强不息与人的本质、自强不息与人的生存状态两方面去论述。第二部分是自强不息意识的内容。首先对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和教师补充的史料资源分别从锲而不舍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独立自主意识、艰苦奋斗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五个方面具体论述自强不息意识的内容;第三是自强不息意识的补充内容,包括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自强、自立、自恃、自爱、自敬、自尊、自重的人格,逆境成才等内容。第三部分是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自强不息意识的教育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历史专业知识、多种文化知识,强烈的育人职业责任、先进的教学理念、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等方面的内容。第四部分是历史教学中自强不息意识的培养。首先论述的重点——培养自强不息意识的课堂教学方法,分别从常用的四种教学方法——谈话法、榜样示范法、因果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论述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意识的培养;其次是构建自强不息意识的学校文化环境氛围。本文写作比较困难的是有关自强不息的理论,比如第一部分中人为什么要自强不息,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也是人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第二部分从锲而不舍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独立自主意识、艰苦奋斗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五个方面阐释自强不息,正因为难,在师长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也就成为论文的创新点。通过对自强不息意识的探索,使教师个人及学生对人的生存现状有更为清晰的了解,明白个人在学习、工作中应具有自强不息的心态,才能较好的发展自己,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对国家、社会、他人也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