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理想的大鼠骨质疏松实验模型,为研究PET显像剂18F-NaF对骨质疏松部位骨质矿物质代谢改变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为利用骨密度仪进行骨量测定提供良好的平台。2.通过采用骨密度仪对大鼠骨骼密度的测定,分析骨质疏松部位骨量丢失情况,证实造模是否成功。通过PET显像剂18F-NaF的显像,观察18F-NaF在不同组大鼠骨骼的摄取情况,对骨质疏松部位骨代谢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PET-CT能否观测骨质疏松部位骨代谢的变化情况,能否根据骨代谢的改变来早期观测骨质疏松,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以及新药开发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模型制备:1.3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由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下同),按体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分别为实验组(去除双侧卵巢组(OVX))、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对两组大鼠的观测:观察造模期间大鼠的饮食、饮水、活动、体重变化、精神状态等情况。2.对两组大鼠骨骼进行PET显像和骨密度测定,所有数据均用(?)±s,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体重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其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P<0.05。【结果】1.造模情况:造模期间大鼠正常进食、饮水,无异常情况,大鼠成活,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测定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0,t=6.261),显示造模成功。2.PET扫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全身骨骼摄取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t=3.531),证明动物模型骨质疏松部位对18F-NaF的摄取反应了骨的代谢变化。【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的模型,成功模拟了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分泌下降对骨质造成的不良影响,最终造成骨质疏松的主要机理效应,为研究骨质疏松骨代谢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2.PET显示,就18F-NaF而言,实验组的摄取率低于对照组,表明18F-NaF对骨质疏松部位与正常骨骼部位的摄取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3.骨密度测定是骨质疏松诊断骨量丢失的主要方法,实验组大鼠PET显像对18F-NaF的摄取值与骨密度测定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显示,两组数据所反映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这就说明18F-NaF作为显像剂的PET技术对诊断骨质疏松症同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PET技术可以较好的反映骨质疏松部位骨代谢的变化情况,这就为在微观骨代谢方面诊断骨质疏松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PET-CT技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新药开发等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