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血清护骨素的关系进行初步临床观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在福建省立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绝经后妇女139例,已排除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影响骨代谢疾病及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体检病人。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组,采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L2-L4的骨密度,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骨质疏松症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根据骨密度结果分组的各组在年龄分布、绝经年限、血压、体质量指数、血清钙、血磷有均衡可比性(P>0.05),设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骨量减低组为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组为观察组,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病人血清护骨素(OPG)及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关系。结果:①血清OPG、ALP、BGP水平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组高于绝经后骨量减少组,绝经后骨量减少组高于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P值均<0.05);②OPG水平在绝经后妇女中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直线相关分析得OPG与年龄正相关(相关系数r=0.173,决定系数R2=0.03)。③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各组间中医证型分布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气滞血瘀证组平均年龄大于脾肾阳虚组,脾肾阳虚组平均年龄大于肝肾阴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均<0.05);⑤中医证型气滞血瘀组血清OPG水平高于脾肾阳虚组,脾肾阳虚组的OPG、BGP水平高于肝肾阴虚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非参数检验近似P<0.05)。结论: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OPG水平与血清BGP、ALP正相关,血清OPG与骨密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骨质疏松症危险性的生化指标。②中医辨证分型与腰椎骨密度相关证据不足,不能通过检测腰椎骨密度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OPG水平相关,血清护骨素水平有可能作为区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气滞血瘀证型与其他二型的客观检测指标。④“肾阳虚损,瘀血阻滞”病机转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