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经典的生成与重构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006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生殿》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之作自问世起,便出现“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1)的盛况,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禁演期,但短暂的禁演并没有使得《长生殿》销声匿迹,反而比禁演前更加受欢迎。这部经典流传至今仍唱演不衰,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长生殿》这部作品如何成为“经典”?因何解构?如何重构?等角度出发,运用“经典化”理论,分三章来探讨《长生殿》经典形成以及其重构过程:绪论,简单论述了《长生殿》的典范性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由此提出论文对“经典”的定义与经典特征的认识。继而,对《长生殿》这部经典的建构要素及其经典特征等方面来梳理当代经典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长生殿》经典性特征角度出发,探讨《长生殿》自身所具备的经典文本特征和经典审美特征,运用文学经典建构理论,分析《长生殿》文本具有独特艺术构思、丰富的可阐释空间和普遍的审美理想、生命价值及其文化价值等要素,并分析这些构建要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观察《长生殿》与《长恨歌》、《梧桐雨》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从超文性的角度分析《长生殿》对前人的借鉴、吸收与创造。由此获得《长生殿》经典的“经典化”过程。并从经典建构的外部因素出发,探讨《长生殿》所具有的经典的外部构建要素,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运用经典化理论,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而解构,解构了《长生殿》的思想内涵、经典性和权威性。并从经典的重构理论出发: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史和学术研究对《长生殿》的推介和重塑;另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美术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以各种形式对《长生殿》经典的重构。通过对《长生殿》经典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阐述,从而说明《长生殿》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不可撼动。
其他文献
张中行一生性格耿直,心地善良,为人处事低调淡泊名利。张中行散文师承知堂老人,在风格上继承了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闲话体”特点,而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相
目前对当代革命文学的研究,多停留在革命叙事外部的诸多表征和局限性的认识上,对革命叙事内在包含的复杂的历史和人性内涵,包括集体和个体无意识形态甚至美学方面的复杂内容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以其独特的人格显立于世。学术界对板桥的书画艺术研究成果颇丰,而对其人格及诗词创作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尝试从人格与文学创作关系入手,对板桥人格及
该文正是从汉英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分别以数词、颜色词、动物词、禁忌词语为例,对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词语的文化义进行分析,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
厉鹗是清代词坛堪当大家的人物,也是有清一代浙派词人的领军人物。一方面他继承了宋朝姜夔、张炎清空的词风,另一方面他对姜、张二人的清空风格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以清幽
英国学者普赖曾指出,词语和意象二者都是用作符号的.它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发挥符号的作用,其中没有哪一种类的符号使用可以还原到或依赖另一种类的符号使用.按照他的观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