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研究——基于“输血式”和“造血式”分组对比检验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贫困状况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从早期的普遍贫困已经缩减到部分区域贫困。但截至到2015年底,按照现行国家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仍高达5575万,并且剩下的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其自身教育水平和劳动能力也较差,这无疑极大增加了减贫难度。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提高全民福祉,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正式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减贫职能,研究我国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政府主导型减贫实践为背景,从“输血式”和“造血式”财政支出减贫方式的分组对比视角出发,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对本文涉及的多维贫困、减贫以及财政支出的概念进行清楚界定,阐述贫困相关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以及财政支出减贫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中得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和借鉴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财政支出减贫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上分析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情况,揭示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问题以及地区差异;其次从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及分布、贫困的多维特征三个角度充分认识我国当前的贫困状况,揭示财政支出在减贫工作中发挥的真实效果。在此基础上,找准日后财政减贫的关键因素以及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的理论减贫作用。基于前文相关理论、我国财政支出和贫困的现实情况,构建包含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在内的财政支出理论减贫作用。第一,分析我国“输血式”财政支出和“造血式”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详细阐述两种财政减贫方式对于贫困的理论作用路径;第二,从财政内部、政府行为以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可能影响上述减贫效应发挥的因素,以此形成完整的财政支出减贫作用框架。第四部分运用实证模型检验上述财政支出减贫作用。分别选择VAR和TOBIT计量模型检验我国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和影响因素,得出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输血式”和“造血式”财政支出均能够减少和消除贫困,其中“造血式”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更为显著。而“造血式”财政支出这种显著的减贫效应还受到劳动参与率、社会投资强度和地区官员领导更换程度的影响。提高我国劳动参与率和社会投资边际倾向,并适时地更换地区官员领导,能够促进“造血式”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更高效发挥。第五部分在梳理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以全面提升贫困居民人力资本、完善相关外生因素,规范政府行为和积极引导非政府力量参与减贫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财政支出的减贫效率提供有益启示。
其他文献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2011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7月1号起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此养老保险最后一片空白——关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拉开了帷幕。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增进城镇居民福利成了各地参保机构追求的目标,如何有效扩大城镇居
经济资源会在消费和各种类型的投资之间进行划分,其中用以衡量消费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消费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我国也一直强调扩大内需,提振消费,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导入设计得好,能够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期刊
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迭代的算法来估计有一个变量删失和两个变量删失时数据的正交回归。已有文献中给出了一个只针对二维随机变量中一变量删失情形的估计正交回归直线方法,而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