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优势取用TCRVβ基因以及其抗肿瘤功能研究

来源 :广东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肺癌患者胸水与自身外周血以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 T细胞受体TCR Vβ表达谱来分析肺癌特异性的TCR基因优势取用及克隆增殖情况,并克隆肺癌特异性TCR Vβ基因构建重组嵌合型腺病毒pDC315-TCR Vβ。研究肺癌特异性TCR Vβ基因修饰的PBMC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为TCR基因修饰T细胞进行过继性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  一、收集肺癌患者胸水并利用流式细胞术以及Gexp方法来检测TCR Vβ亚家族的比例变化及克隆增殖情况,分析肺癌特异性的TCR Vβ亚家族。  二、提取肺癌患者胸水细胞总RNA,克隆肺癌患者胸水TILs中呈现寡克隆增殖的的TCR Vβ基因并构建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5-TCR Vβ。  三、通过 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将嵌合型腺病毒骨架质粒与重组穿梭质粒pDC315-TCR Vβ共转染HEK293细胞,获得能表达TCR V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通过提取病毒基因组PCR鉴定外源目的基因和利用病毒感染PBMC后通过流式检测目的基因表达量来鉴定重组嵌合型腺病毒是否能正确表达外源基因。大量扩增鉴定正确的重组嵌合型腺病毒,通过层析纯化系统将病毒纯化并用TCID50法测定滴度。  四、将HLA-A2基因克隆到pcDNA3.1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cDNA3.1-HLA-A2,利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NCI-H1299和A549细胞,并用敏感的G418浓度对细胞进行筛选。从而获得稳定表达HLA-A2的细胞株。  五、用重组 TCRVβ腺病毒感染 PBMC,36小时后分别作用于肺癌细胞株NCI-H1299(HLA-A2+)、NCI-H1299(HLA-A2-)、A549(HLA-A2-),肝癌细胞株huh-7(HLA-A2+),乳腺癌细胞株 Mcf-7(HLA-A2+)。分别在作用12小时、24小时以及36小时后用MTT法检测杀伤效果。  结果:流式检测发现肺癌患者胸水TIL中TCR Vβ8亚家族比例显著升高,而Gexp检测结果示P2患者高表达的TCR Vβ8基因呈现寡克隆性增殖。PCR及测序结果表明从P2患者胸水中成功克隆获得TCR Vβ8.1-VJ1.3基因,并正确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5- TCR Vβ8.1-VJ1.3。利用腺病毒包转系统包装出重组腺病毒,从重组病毒基因组中PCR扩增得到基因TCR Vβ8.1-VJ1.3,说明目的基因成功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的PBMC表明目的基因可以有效的表达。抗肿瘤实验发现TCR Vβ8.1-VJ1.3基因转染PBMC的抗肿瘤能力为NCI-H1299(HLA-A2+)>A549(HLA-A2-)>huh-7(HLA-A2+)>NCI-H1299(HLA-A2-)>MCF-7(HLA-A2+)。  结论:肺癌患者TILs中TCR Vβ8的比例明显升高并呈寡克隆增殖,推测可能是由于在肿瘤局部的特异性抗原诱导产生的。从高表达TCR Vβ8并呈现寡克隆性增殖的肺癌患者胸水中克隆获得TCR Vβ8.1-VJ1.3基因,并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载体。杀伤实验显示重组TCR腺病毒感染的PBMC对三株肺腺癌细胞株均具有杀伤效果,但对HLA-A2+肺腺癌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高于HLA-A2-肺腺癌细胞,并且对非肺癌细胞 MCF-7细胞没有杀伤效果,因此可以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相互验证,也说明了在肺癌患者肿瘤局部TCR Vβ8亚家族高表达的现象是肺癌抗原诱导活化特异性T细胞的结果。
其他文献
目的肠道免疫系统对于维持肠道粘膜的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要保护机体免受病原菌的入侵,又要对肠道中的共生菌保持耐受,其区分共生菌群和致病微生物的机制至今仍未得到阐
在电视频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整合电视传播符号的电视频道整体包装.可以提升频道的形象,增强受众的收视愉悦.最终达到提升频道综合竞争实力的目的。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始
目的:应用冰醋酸和芥末油内脏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动物模型,筛选芍药甘草汤治疗内脏高敏感性IBS的有效组分,揭示芍药甘草汤治疗IBS的药效物质基础
Staurosporine是一类广谱激酶抑制剂,具有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真菌和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一方面,staurosporine可能通过抑制PKC、Topo I和CDKs等而达到抗肿瘤活性;另一方面,staurosporine对GSK3β的抑制则产生抗糖尿病等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合成一系列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衍生物作为PKC抑制剂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间体1-甲基-3-氯-4-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