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海峡西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科教兴农和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开展山海协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各设区市发展情况看来,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特征。因此,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际出发,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了解福建省各设区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情况及其原因,对于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目的和原则,建立了一套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福建省各个地区的实际,在现有的统计数据基础上,以行政区域作为划分标准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本文认为福建省各设区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产业化基础、产业化配套、产业化规模、产业化效益、产业一体化、产业科技化、产业经济实力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水平评价分析中可以看出出,本文发现闽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闽西北山区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接着,本文对其各设区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差异生成的原因有客观性原因,也有主观性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的差异,而主观原因则表现为政策支持力度、市场发育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外向度方面的差异。最后,本文针对如何减小各设区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推进福建省各设区市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认为,应以农村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以设区市发展实际为基础,结合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来定位福建省各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在机制创新,资源互动的过程中协调推进各区域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巩固和加强主导产业的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形成发展极来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从提高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