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市作为西北半干旱区河谷城市的典型,生态环境本底脆弱。随着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加大,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更加敏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在此背景下维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助RS及GIS手段,以兰州市1995、2005和2015年的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土地利用解译数据、DEM数据、MODIS数据等为数据源,在对20a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基于格网尺度的景观结构—功能—胁迫三方面构建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探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时空变化特征;剖析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改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的策略。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兰州市景观类型以草地为主,具有景观基质特征,面积占比40%;不同景观类型转换剧烈,同种景观类型在不同时期转移方向大体一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6%、0.05%、9.45%,耕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20a间,兰州市景观分割度、形状指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蔓延度和凝聚度指数下降,斑块数目先增后减,分维数大于1,表明区域整体景观朝着破碎化、多样化和不规则化的方向发展;对6种景观类型指数计算发现,草地的斑块聚集状况较好,但破碎化程度有所加剧;水域的斑块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连接度低、稳定性逐渐变差;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连片、集聚化程度高、斑块形状较规整;耕地的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独立性增大、空间分布分散;林地的集聚化程度较高、斑块连接性降低、破碎化趋势明显。(3)研究期间兰州市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指数逐年增加,景观胁迫指数先减后增。景观结构水平以高稳定为主,景观功能处于中等安全水平,景观胁迫以较高敏感性为主。6种景观类型的结构稳定性相差不大,但人工景观的稳定性高于自然景观;不同景观类型的功能安全性水平差异显著,林地安全性等级最高,水域较高,草地中等,耕地较低,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安全水平最低;不同景观类型的胁迫程度差异显著,人工景观建设用地的胁迫性最高,水域、林地和耕地的胁迫水平最低,未利用地的胁迫程度较低,草地的胁迫性较高。(4)兰州市景观结构、功能、胁迫和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1995—2015年兰州市景观安全指数分别为0.1336、0.1344和0.1352,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景观生态状况以中等安全水平为主,并对整个区域起控制性作用;6类景观类型的安全水平差异明显,林地景观的安全性最高,未利用地最低,耕地较低,草地和建设用地中等,水域的安全水平较高。通过分析影响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的自然、人为及政策因素,根据兰州市实际情况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针对5个景观生态等级分别提出不同的调控策略,以保障区域经济与景观安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