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MRI技术对100例健康成年女性的脑部进行扫描,选取成年女性尸体大脑标本12例经火棉胶包埋技术制成片厚为500μm的薄层连续断层切片。本研究通过应用脑部火棉胶断层切片及MRI技术得到的颅脑影像图片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前连合与内囊的空间定位,并且分析左右半球内囊及其各分部的形态学差异,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脑深部刺激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的疾病提供可靠的断层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选取经福尔马林浸泡无损坏、病变的成人女性大脑标本12例(年龄53.6-79.3岁,平均66.3岁),分离硬脑膜和大脑镰,剥离脑部血管等结构,获得完整的大脑标本。获取100例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颅脑MRI图像(年龄50.3~86.5岁,平均69.6岁)。2、标本经过流动自来水冲洗、梯度乙醇溶液脱水(其中6例标本在脱水过程中采用2%茜素红S进行大脑组织整体染色)和乙醚乙醇溶液预先处理后,用火棉胶溶液进行包埋、固化及焊块,最后应用浸酒型切片机(L-type,R.JUNG AG,Germany)获取片厚为500μm的大脑火棉胶切片,按解剖学顺序保存于60%乙醇溶液中。应用数码相机(Canon EOS 600D)采集图像,保存为同等分辨率,JPG格式。3、采用3T-TrioMR扫描仪(Trio Tim system;Siemens,Erlangen,Germany),对100例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进行头部3DT1-MPRAGE序列扫描,获得T1加权图像。4、选取10例较完整的大脑连续切片图像,使用Adobe Photoshop CS4对图像进行配准,然后应用Matlab和Amira软件对内囊进行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将100例颅脑MRI图像传入GE工作站测算内囊体积。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内囊体积值进行左右侧的对比分析。5、选取一例颅脑MRI图像,应用画图工具对图像进行格式化处理,然后使用Matlab和Amira软件对内囊后肢和膝部进行准确地解剖学定位。结果1、大脑火棉胶切片观察结果水平位切面:每例约有130张切片,自顶叶向下观察,约35mm层面可见左右内囊呈“﹥﹤”这一典型结构。约41mm层面前连合呈“弧形”经尾状核头下方连接内囊前肢。约46mm层面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壳、苍白球之间。冠状位切面:每例约150张切片,由侧脑室前角向后观察,约16 mm层面前连合呈“拱形”连接大脑左右半球内囊前肢。约28mm层面豆状核被分为内外侧苍白球与壳,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壳之间,后肢位于苍白球与背侧丘脑之间,向下延伸到大脑脚。约36mm层面只见壳与背侧丘脑之间的后肢。矢状位切面:每例约180张切片,由颞叶外侧向内侧观察,约21mm层面放射冠向豆状核与背侧丘脑延伸形成内囊后肢。约25mm层面前肢位于尾状核和壳、苍白球之间;膝部位于尾状核体与背侧丘脑之间;后肢位于壳与背侧丘脑之间,向脑干处延伸。约30mm层面只可见内囊后肢。2、大脑MRI图像观察结果水平位:内囊典型层面以上,内囊呈高信号,界限尚能辨认,前连合经尾状核头下方连接内囊前肢可清楚显影。内囊典型层面以下,内囊后肢与苍白球呈低信号影,二者界限不清,内囊前肢界限尚能辨认。冠状位:苍白球出现之前,火棉胶断层切片与MRI图像中内囊的形态基本一致。MRI图像能清晰地观察前连合连接双侧内囊前肢。矢状位:MRI图像观察不到放射冠的走向及其移行为内囊的过程,不能清晰地观察背侧丘脑的出现和苍白球的界限。3、三维重建及测量结果分析前连合在终板上方横过中线经尾状核头下方连接两侧内囊前肢,然后经过苍白球外侧向大脑两侧延伸。同时可明确地观察内囊后肢在矢状面的解剖学定位。分析成年女性左、右侧内囊及其各部体积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⑴本实验详细阐述了前连合与内囊的解剖学定位及三维空间可视化模型,为后续研究两者之间的功能关系提供可靠的断层解剖学依据。⑵通过对大脑连续薄层断面切片与相应的脑部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脑部断层火棉胶切片较颅脑MRI图像更能清晰地显示内囊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⑶测量结果揭示了成年女性内囊及其各分部体积左、右侧有差异,为大脑形态结构的不对称性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