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食的进食习惯广泛流行于中国的多个地区,有研究发现,辣虽然会对个体造成痛觉感受,但辣食偏好者会在吃辣时产生具有镇痛效果的内啡肽,这种内啡肽会产生欣快感,因此,这种“良性自虐”也是人们喜爱辣食的原因。这些因素导致辣食偏好者对于辣食产生了某种欲罢不能的态度,更有甚者甚至产生了辣食渴求的现象。食物渴求本身作为一种异常的进食现象会导致贪食症、负面情绪以及认知资源被占用等不良后果,而过量摄入辣食更有可能导致包括上火、损伤消化系统、亚健康体质等后果。因此探讨辣食渴求者的进食行为及其神经机制,以及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有着重要的公众健康价值。精细化侵入理论作为食物渴求的理论中受到了广泛验证以及应用较广的理论模型,建构了相对完善的渴求的产生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外界与渴求目标相关的刺激会结合渴求者以往的经历产生对其预期的反应,这种反应让渴求者产生了渴求相关的想法,想法包括对于渴求目标生动的想象,以及对于满足渴求的主张。这些想象和主张会稍许地满足渴求,但也会加强对于实际上的缺乏的意识,进而会想要再次通过生动的想象或者预期满足来缓解实际上渴求并没有被满足的消极情绪,这种加强性的循环会促使渴求者通过过激的行为最终满足自己的渴求。想象具有便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想象的不同类型对渴求的不同阶段进行干预,包括未来情节想象(又称预期想象)作用于食物渴求的外部线索侵入阶段,资源竞争型想象作用于内部渴求加工阶段,渴求目标想象作用于消极情绪的缓解阶段。因此针对辣食渴求者的特点,我们围绕“多感官想象对辣食渴求者食物选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这一主题开展研究,首先探究了对于辣食渴求者行之有效的想象影响方式,接下来针对这种有效的影响尝试结合f MRI技术进一步探讨脑的活动模式。研究一尝试使用风景想象作为资源竞争型想象的内容,要求详细地想象风景中地各种感官刺激,从而减弱辣食渴求时产生的辣食心理意象的生动性,进而减少辣食渴求和后续的辣食份量摄入。然而研究结果并未发现风景想象对辣食渴求和辣食份量选择的影响。研究二尝试使用辣食多感官想象的方法来减少辣食份量摄入,要求想象辣食对于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等多个感官维度的刺激,实验的对照组为想象非辣的食物。结果发现,辣食的多感官想象有助于辣食渴求者减少辣食份量摄入,但并不能对非辣食渴求者产生影响。研究三针对研究二中的辣食渴求者特异性的结果,进一步探究辣食渴求者在此种方式中的特异性的神经机制。本研究采用与研究二相同的实验范式,在核磁实验中重复进行,并增加了想象后食物选择的次数,以期获得更准确的行为结果。研究三的行为结果验证了研究二的结果,此外对想象阶段和食物选择阶段的脑活动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想象阶段,当辣食渴求者在想象辣食的时候,腹内侧前额叶(vm PFC)的脑区活动比想象非辣食更弱,此脑区更多的涉及一般性奖赏加工部分,说明想象辣食没有增加对于辣食的渴求,反而让辣食相比非辣食失去了其奖赏价值,进而选择了更少的食物份量摄入。在随后的食物选择阶段,脑影像数据也发现了辣食想象组的脑岛、额下回(IFG)和前扣带回(ACC)的正向激活,这些脑区均与抑制控制有关。这说明渴求者对于辣食抑制性的内隐态度,当辣食的渴求被满足时,这种内隐态度则会降低渴求者对后续辣食份量的选择。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辣食的多感官想象有助于辣食渴求者减少辣食份量选择,进一步的功能核磁研究发现了这一效应的神经基础与奖赏脑区、抑制控制脑区的关系。本研究首次研究想象对“辣食渴求者”人群的渴求行为的影响,拓展和丰富了信息的精细化侵入理论在辣食渴求者上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辣食渴求内在的神经基础,具有理论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