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均认同心理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相关研究多基于其不同亚型的分类方式,或对单一亚型深入研究,或对比其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或对比不同亚型的特征,对其心理因素的研究亦多基于情绪障碍、人格特征等宏观指标。本研究从中医理论出发,以不同脏腑功能失调的病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类,并引入反应时研究技术,使用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测量不同中医证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认知因素。 内容与方法: 1.使用焦虑自评量表作为评价工具,通过对不同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进行比较,对比不同证型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分数差异。 2.通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证型患者及正常人群在以字母为刺激材料的基础反应任务中做出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证型IBS患者和正常人群在基础反应时间、识别时间和选择时间上的反应差异。 3.通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证型患者及正常人群在不同刺激呈现方式下、不同性质启动图片与目标图片配对时对目标图片反应的时间长短和正确率进行对比,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对正性情绪刺激和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差异。 结果: 1.纳入患者焦虑量表分数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中, SAS得分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因素对SAS得分的贡献也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到纳入患者的性别比例差异,将证型*性别分组纳入分析,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而证型分组的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本研究所关注的性别、年龄、证型分组及证型*性别四个自变量中,证型分组的差异是SAS得分差异的主要来源两两组间比较肝系症状组的IBS患者焦虑症状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而脾系症状组患者焦虑症状与正常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 2.纳入患者基本反应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IBS患者的基础反应时间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2)IBS患者对刺激的识别时间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3)选择反应任务结果提示,脾系症状组选择时间与肝系症状组选择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为长,肝系症状组与脾系症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纳入患者在不同刺激呈现方式下、不同性质启动图片与目标图片配对时对目标图片反应的时间长短和正确率分析结果显示:(1)SOA=300ms时的阈上刺激呈现能够较好地诱发情绪启动效应,阈下刺激呈现方式诱发情绪启动效应不显著,SOA=200ms时阈上刺激呈现方式未能诱发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启动任务中,IBS患者,包括肝系症状组与脾系症状组,均相对正常人群更容易受到情绪启动图片(正性图片及负性图片)的影响而出现更为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上启动任务中,肝系症状为主的IBS患者受到情绪启动图片的影响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而脾系症状为主的IBS患者则较肝系症状为主的IBS患者及正常人群都容易受到情绪启动图片的影响而出现更为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2)在阈下刺激呈现任务中,被试对目标图片性质的判断时间受到启动图片性质影响不大,而在阈上刺激呈现任务中,被试被负性图片启动后做出反应快于被正性图片启动时,即更容易被负性图片刺激启动。各证型被试对正-中性配对与负-中性配对做出反应的时间差异无差异。(3)反应偏倚分析提示在不同刺激呈现方式中均出现脾系症状组被试正确反应率最高的现象;(4)在阈下反应任务和 SOA=200ms的阈上反应任务中,被试在正-中性配对与负-中性配对任务中的正性反应频数无明显差异,在SOA=300ms的阈上反应任务中,肝系症状组被试在负-中性配对任务中的正性反应多于在正-中配对任务中的正性反应。 结论: 1.焦虑症并非存在于所有的IBS患者中,而以肝系症状、脾系症状的标准,可以对患者的焦虑症状有较好的区分甚至预测。 2.IBS患者的基本反应速度和中枢处理简单信息的速度与非IBS患者无明显差异,但在中枢处理信息后需要选择不同反应方式时,IBS患者较非IBS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延时,以脾系症状为主的IBS患者在选择时间的延长上与以肝系症状为主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脑肠轴”的模型假设相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佐证。 3.脾系症状组在本研究中表现出的认知特征主要为:①对正性启动刺激与负性启动刺激均比正常人群要敏感,且意识下水平的启动与意识上水平的启动反应相似;②在对目标刺激性质的判断受到启动图片的影响较肝系症状组要小,与中医传统认识存在不符。肝系症状组在本研究中表现出的认知特征主要为:①对正性启动刺激与负性启动刺激均比正常人群要敏感,在意识下水平启动任务中与脾系症状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但在意识上水平的启动任务中显示出掩饰倾向;②对目标刺激性质的判断上,受到负性启动刺激影响较大;与中医传统认识相符。此结果与辨证分组偏差有关。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在功能性疾病情志改变的研究中有利于对中医传统情志理论的深化认识与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