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对城市生态公园和使用后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记录,构建浚河生态公园满意度评价体系,运用使用后评价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平邑县志和历史人文、浚河流域的水系组成、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关于浚河风光带的规划方案和图纸、浚河生态公园改造提提升的报告、浚河生态公园简介等,梳理浚河生态公园的设计目的、建设现状等基础资料;并通过实地踏勘、向浚河生态公园负责人了解等方式,对公园现有的动植物种类、休闲娱乐设施数量、照明及广播音响数量等情况进行统计,以掌握公园基本情况。2、在友谊广场、双杨树、沙滩等使用者较为集中的场所,采用行为观察法记录使用者的分布情况与活动方式,做成表格并使用Photoshop绘制成游客分布地图,得知沙滩和木栈道休闲娱乐区游客分布数量最多。3、通过调查问卷对游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月收入等基本信息和来此地的目的、最喜欢去的地方、最需要增加的设施等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方式收集使用者对浚河生态公园下一步建设的意见建议,有效问卷共计203份,问卷有效率97.13%。4、构建满意度评价体系,以使用者对浚河生态公园的整体情况和自然、人文、设施、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为框架,并细化为总体环境、开发现状、管理情况、绿化情况、阳光、空气、水、铺装、交通、空间、广播、照明等42项因素,构成全面综合地满意度评价体系。5、通过Word、Excel、CAD、Photoshop等软件对问卷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图表绘制,并将调研问卷结果赋值后导入SPSS进行频数、百分比、均值、众数统计计算,得出不同属性群体对公园的满意度差异。使用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使用者对浚河生态公园的整体情况比较满意。使用者性别对来园情况几乎没有影响,前来活动的人群以中青年人居多,职业以公职人员和公司职员居多,多受过教育,有较稳定的月收入;出发地多在距公园3km范围内,倾向以步行方式同家人、朋友一起前来进行休闲娱乐或锻炼身体,大部分使用者养成较为固定的游园习惯和游园时间,最喜欢去木栈道和沙滩,最希望公园增加休息设施和免费无线网络覆盖;使用者对阳光充足这一因素很满意,对公园内植物的季相变化、空间尺度、铺装材质、铺装安全性比较满意,评价标准比较一致;对其他因素满意度一般,评价标准比较一致。通过对浚河生态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对其改造和提升提出了建议:(1)形成整体景观格局;(2)增加人文内涵;(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起多样化乡土生境系统;(4)完善基础设施,彰显人性关怀;(5)构建完整的解说体系;(6)构建使用后评价体系和长期动态反馈机制,这也是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