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十多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金融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的不断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金融产品不断走进大众视野。2007年底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子银行被公认是此次危机的重要推手,可见影子银行对正规金融的破坏力不容小觑。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低,资产证券化的程度也相对较低,国内形成的影子银行的复杂程度远低于国外。但2010年之后,我国的影子银行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伴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我国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也正在发生显著地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这种影响毫无疑问会给我国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体系进行传导的货币政策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我国,人民银行负责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与否。基于此,研究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对社会货币供应量影响的信用创造机制,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和手段,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本文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建立在对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国现阶段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混业经营趋势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现状,共同导致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较为薄弱。本文在研究以往经典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的对论文进行写作:第一,该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对国外和国内学者的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围绕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影子银行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关系这三个方面,并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该部分最后列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该部分为我国主要类型影子银行的现状分析,主要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未贴现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之后对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从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和金融创新等角度进行简要分析。第三,该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作用机制。首先,在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进行分析方面,根据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主要依靠和围绕商业银行而开展业务,属于间接信用的创造机制,将其划分为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和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并且进行具体的分类分析。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在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这三大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正向或者反向影响;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和利率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的相关影响;最后,使用考虑了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因素的IS-LM图进行分析,得出影子银行对产出的影响不具有长期性,短期内能够增加产出,而对利率的影响则具有不确定性。第四,该部分从实证上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的影响。实证部分建立了包含影子银行规模(SB)、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四个变量的VAR.模型,以此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模型首先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VAR稳定性检验;然后进行模型估计与分析;最后使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冲击效应和对各个变量的贡献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向市场上投放大量流动性,这使得货币政策在制定和传导过程中中都会产生偏差,降低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影子银行作用下,物价水平发生较大波动,影子银行在短期内可以促进产出增加,但却不具有长期效应。第五,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规范影子银行发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相关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