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原因: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融资需求和资产回报需求;第二,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革命性的进展、网络渠道拓展成本降低、用户数量的增加为互联网进入传统金融行业奠定了基础;第三,央行对传统银行进行利率管制,限制了传统银行为投资者提供的收益率,对互联网金融则没有相应的限制;第四,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然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而来的同时也有各种风险,如非法集资、洗钱、欺诈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广、涉及的利益群体也越来越多,对传统金融的改造也越来越深化。互联网金融逐步由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上升为复杂的社会公共治理问题,并且逐步进入社会公共政策议程。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精神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业态进行再造的互联网金融。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发展逻辑、本质、其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此外,本文在研究当中发现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互联网金融在创新过程中也不例外:由于风险意识和金融专业知识欠缺导致的运营风险和资金风险、逆向选择带来的平台运营者欺诈风险。由此引出了本研究的核心:我国政府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问题中所具备治理组织架构和相应的治理措施。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国外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治理模式,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治理组织架构还比较模糊,相应的治理政策也还没有成型。最后本文从完善金融基础环境和设施、建立多渠道综合监管模式、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治理的政策建议。本研究运用互联网金融研究理论,运用演绎的方法探索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适用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治理的政策建议。尽管如此,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本文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弥补文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