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亚砷酸治疗肺癌转移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毒副反应、留置导管时间及平均花费,评价亚砷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胸水常规中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程度,探讨亚砷酸治疗肺癌转移性胸腔积液的可能机制。
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该科收治的经细胞学和/或病理学证实的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52例(其中7例合并心包积液,1例合并腹腔积液),按1:1随机进入亚砷酸试验组和博莱霉素对照组接受治疗,可评价病例49例,其中试验组25例,对照组24例。所有患者经B超检查定位后,均在局麻下放置(8~14)F深静脉导管引流,两组在用药前尽可能引流胸液,每天引流量<200ml(未行负压吸引)时,试验组胸膜腔内注射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5mg+亚砷酸(10~20)mg,每天或隔日1次连续3-5次。对照组胸膜腔内注射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5mg+博莱霉素30mg/m2,每7天1次,连续1-2次;当胸液连续3天引流量<200ml/d,拔出引流管。在未用药前基线期:记录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水性状、KPS评分、应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胸水常规中红细胞计数水平;在用药后引流量<200ml/d连续3天时拔除导管:在拔除导管前再次测定胸水红细胞计数,同时记录留置导管时间及副反应;在拔除导管后7天:复查胸片和/或胸水B超观察临床疗效及副反应发生率同时计算每疗程治疗费用;在拔除导管后28天:通过电话随访观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KPS评分。
结果:总共纳入病例52例,最终可评价病例49例,ⅢB期31例,IV期18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4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9.76±10.87和59.17±11.57;男:女分别为14:11和14:10;细胞学类型以腺癌屠多,共34例,试验组18例,对照组16例,鳞癌共11例,未定型共4例,其中血性胸水亚砷酸组14例(56.0%),博莱霉素组11例(45.8%)。生活质量KPS评分>60分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例(20.0%)和5例(20.8%),余均≤60分,两组人口学资料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试验组76.0%(19/25),对照组70.8%(17/2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KPS>60分的比例试验组36%(9/25);对照组33.3%(8/24)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后两组间KP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6.28+2.25天(最大值13.0,最小值3.0)和10.0+3.23(最大值18.0,最小值4.0)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每疗程平均花费分别为试验组703.2+535.14和对照组1189.5±595.59,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毒副反应包括发热、胸痛、消化道症状、自细胞下降以及心悸,其中试验组分别为3例(12.0%)、1例(4.0%)、4例(16.0%)、2例(8%)及2例(8.0%),对照组分别为3例(12.5%)、3例(12.5)、5例(20.8%)、3例(12.5%)及0例(0%)。两组发热、消化道症状、白细胞下降及胸痛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心悸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胸水常规中红细胞计数下降水平94.07±143.89,高于对照组15.19±45.5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腔内注入亚砷酸治疗肺癌转移性胸腔积液是一条安全、经济、有效的途径;亚砷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机制可能是其引起血管闭锁,血管通透性降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