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未接受美学一经产生,就在文学理论界激起巨大的反响。它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为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反应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伊塞尔认为文学文本总有许多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想象力去填充。在英伽登提出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间隙和不确定性的“图式化结构”后,伊塞尔进一步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他认为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空白本身是召唤读者去阅读的结构机制。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期待被充分调动起来去填补那些空白点,完成具体化过程。本文以伊塞尔的空白与不确定性为理论依据,研究了在文学翻译中原著的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审美再现过程。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首先必须符合“美学”这个“最高标准”。同样,文学翻译也是艺术,它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它的最高目标是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空白与不确定性能引起读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原著中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达洛维太太》是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实验性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充满着因语言的模糊性而产生的意义与意象的空白与不确定性,对读者具有无穷的召唤性。本文以谷启楠的中译本为文本,对《达洛维太太》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因素在汉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了译者对原文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不同的翻译处理并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效果。
经过个案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译者应注重文学作品中语言与意象结构的审美再现。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可能地用目标语重建原著中空白处,保留原著的意境及召唤结构。同时,在重现原文的语言、意义和意象的召唤结构的再创造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需求。审美再现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产生共鸣,得到相应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