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及相关活动逐渐兴盛,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们休闲娱教之首选。然而,风景区经常性超负荷运转使景区自然资源遭受很大破坏,面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难的局面,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无论在景观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植物景观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
针对目前研究领域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的现状,本论文尝试从案例研究出发,通过一定的量化分析得出植物景观的一般表现,探索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实地踏勘,研究选取了杭州西湖风景区以植物景观为主的20例典型案例进行调研与分析。按照地貌特征以及空间属性将案例分为水域空间和陆域空间两个方面,其中水域11例,陆域9例。每一方面又按照园林景观各个要素逐一进行归类、分析与评价,并记录植物要素和空间要素特征。通过对植物种类、高度、盖度、出现频率、空间面积等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面积对点状空间下植物种类的多少不起决定性作用。有的小尺度的空间的植物造景中,为了达到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并不会减少植物种类的应用,反而通过对体量的降低和巧妙安排,增加景观的丰富性。以现有的案例为依据,5-7种植物组合的案例占所有点状空间案例的55%,是比较合理的参考数据。点状空间通过增加植物的丰富度和观赏性实现其吸引、引导视线的功能。较少植物种类的植物景观易形成统一的景观面貌,适合线状或面状空间,体现其序列变化或植物群体美。2、平均高度在0~1.5 m和1.5~5.9 m之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区段,这是因为这两个区段涵盖了视线最佳欣赏角度;其余区段使用频率虽不如这两个区段高,但对于拉大竖向层次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设计中,应当注重6 m以下的植物景观的营造,适当选择高于6 m的乔木作为围合空间,增加竖向层次的高层树种。3、考虑到人的视角、视距的行为习惯和最佳观赏范围,点状植物景观的围合主要以中层植物围合为主。面状、线状植物景观空间主要以体现整体景观效果为主,在竖向上具备较大的体量和高度,增强景观进深感,因而以上层植物围合为主。为防止单一模式造成视觉疲劳,局部可通过中、低层植物的加入增加景观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