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以来,地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由于气候变化,预计未来干旱和高温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加。干旱是一种重大的自然灾难事件,能够对全球任意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业等相关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干旱多发地区;同时由于受到干旱和高温等极端事件的影响,新疆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土地沙漠化严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0060302):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中亚大湖区水和生态时空变化和风险评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9008):变化气候条件下水文模拟与风险评估; 国家重点专项计划项目(2016YFC050280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课题3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JB2016188):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以来,地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由于气候变化,预计未来干旱和高温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加。干旱是一种重大的自然灾难事件,能够对全球任意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业等相关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干旱多发地区;同时由于受到干旱和高温等极端事件的影响,新疆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壤水分蒸发剧烈,再加上极端气候的影响,新疆整体的植被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了解历史和预估未来气候中干旱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评估干旱对农业和植被损失的影响,对有效管理自然资源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概率统计分析的风险评估与量化方法体系,揭示了新疆历史干旱演变趋势并预测了未来的干旱变化情况,分别通过构建干旱指数与农业和植被特征指数之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量化了干旱对农作物产量和植被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为新疆防旱减灾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标准降雨蒸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指数利用游程理论的方法,识别出干旱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历时、烈度和平均时间间隔等特征,基于Copula二元统计概率模型,分别构建了新疆66个气象站点提取的干旱历时-烈度联合分布,然后分别从不同干旱尺度下多变量视角评估了新疆区域的干旱特征风险。结果表明新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期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事件;从空间来看,新疆南部主要包括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三个地区交界的塔里木盆地地区是严重干旱事件的高发区。(2)耦合第六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6,CMIP6)中多个气候模式集合平均,以及统计降尺度和偏差校正的方法,基于Copula联合分布构建干旱历时-烈度相关依赖关系,从格点尺度上分析了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SSP125、SSP245、SSP370和SSP585)下的干旱特征风险,识别了未来干旱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发现新疆未来发生高烈度和长时间持续干旱风险逐渐增加。(3)开发了一个基于Copula函数的双变量概率框架模型来量化干旱事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考虑了三种作物(小麦、玉米和棉花)和多月滞后的SPEI时间尺度(SPEI-1、SPEI-3、SPEI-6和SPEI-12)。该模型在量化作物产量异常与干旱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识别不同作物对干旱时间尺度的响应敏感性、量化不同干湿情景下作物产量损失的概率等方面具有优势。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产量对长期干旱时间尺度响应敏感,而棉花对短期干旱时间尺度响应敏感。结果加深了我们对作物生长季对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的响应的理解,从而为合理的作物灌溉管理和灌溉激励措施提供了见解,为降低干旱风险提供指导建议,并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基于Copula条件概率模型框架,识别了新疆区域格点尺度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 SPEI 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评估了不同干旱程度下的植被脆弱性风险,该模型能够有效的量化植被对干旱的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植被对干旱的响应敏感性变化为夏季>生长季>秋季>秋季>春季,即夏季植被受干旱影响的脆弱性风险最大。(5)基于干旱对植被影响的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热极端情景,分析了干旱-热极端复合事件下的植被损失的风险。开发了基于藤Copula条件概率模型,量化干旱-热复合事件的效应,对新疆夏季植被受干热组合事件影响下的响应进行了研究。该模型能够灵活构建植被状态、干旱和热两两之间的相关依赖关系,同时量化了干-热极端复合事件的风险,为研究者在高维风险研究领域提供了一定的见解和思路。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新疆历史和未来的干旱发生和变化的演变规律,评估了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干旱发生的风险,揭示了未来干旱事件发生的时空格局。同时,提出了一套基于Copula方法的条件概率统计模型框架,分别识别了作物产量对不同尺度干旱的响应的敏感性,量化了不同干旱情景下的植被脆弱性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维Copula相关性模型,识别并量化了干旱-热复合事件对植被的影响,为决策者深入理解作物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机制,以及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预警方案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其他文献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甲壳类水产经济物种,其生长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养殖在同一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增重率不一致,导致商品蟹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养殖过程中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差异的生物学问题,通过中华绒螯蟹一个完整蜕壳周期的养殖,以获得不同增重率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并以增重率差异显著的两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组学技术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受到广泛的关注。养殖动物肠道由于长期经受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成为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发生器”和“放大器”,肠道细菌群落由丰富多样的细菌物种组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种内和种间的水平交换提供良好的环境。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耐药基因在肠道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养获取鸡肠道菌群中的floR耐药菌株,从菌种和菌株水平深入研究floR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与紫花苜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较强,具有很多抗旱基因资源,是豆科牧草抗逆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紫花苜蓿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新疆气候干旱,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耐旱性较强的苜蓿新品种对于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本实验以新疆黄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400 m M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黄花苜蓿幼苗
焉耆盆地是新疆早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随着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盆地内水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盐时空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与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本文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马尔科夫
有机奶生产遵循健康与优质的理念,蛋白质则是保证奶牛提供优质奶品的关键基础。奶牛对蛋白质的利用与转化效率是有限的,现有生产中使用过高的蛋白水平会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对奶牛产生负担。因此,掌握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不仅可以提效节本,避免环境污染,也更加符合有机养殖的理念。本研究首先对常用有机饲料的营养价值与瘤胃降解规律进行评定,其次研究有机生产中降低日粮粗蛋白(CP)水平对奶牛氮利用、生产性能、血清指标、瘤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模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制造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但
报刊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有赖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作为信息报道、政治表达和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报刊也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各项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和总结1815—1911年间我国近代报刊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从出版地在国内外的迁移、出版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选址、发行范围的扩张、报刊阅读与文化景观营建、时间观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内陆干旱盆地,由于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是维持该区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水源。盆地内绿洲带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威胁当地用水安全。前期研究显示,该区分布有高碘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系统地查明该区地下水碘的分布及成因至关重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绿洲带为研究区,以绿洲带高碘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区域(补给区、过渡区和蒸发区)、不同含水层
棉花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棉花驯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种植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转移,但依然保留着喜温的特性。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发“倒春寒”现象,使棉花在播种期易遭受低温冷害的胁迫。目前棉花的耐低温机制研究主要停留在耐冷性鉴定、理化指标测定以及开展已知低温响应相关的同源基因家族分析的阶段。对于低温耐受性差异不同的棉花材料之间的系统性分子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棉花苗期耐低温育种目标方面
自纳米材料首次被制备出来,其区别于块体材料的独特性质引起了科学家们强烈的兴趣。随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被发掘出来,它们的各种应用也不断被开发,如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肿瘤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但许多肿瘤在早期是可以治愈的,因此肿瘤的早期诊断十分关键;此外,肿瘤与肿瘤微环境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肿瘤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的快速增殖与发展,且会降低许多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