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总是在不断拷问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这种拷问要求直面问题本身,其目的在于推动时代精神的健康走向。现时代是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但从哲学批判和人学研究的角度看,这又是一个问题丛生的时代,而人在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又尤为突出。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人们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却出现了危机,一些人出现了信念信仰虚无、消费主义盛行、庸俗文化泛滥、人的“物化”现象严重等等一些精神需要问题,使人陷入迷茫、空虚和痛苦之中,处于精神焦虑和人生意义迷失的状态。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的杂音,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不断得到满足的身心和谐的社会,物质丰富而精神贫困或相反都是不和谐的。因此,能否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要受到精神方面指标的影响,人们的精神、情绪、心理和信念、信仰、理想等直接影响着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和谐程度。所以,应该把生产过程中单一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一个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存、平衡的时代,物质与精神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只有和谐并进,中华民族才能腾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去研究和探讨人的精神需要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脉络。本文以精神需要的基本内容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为切入点,尝试分析了人的精神需要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精神需要方面提出一些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精神需要理论思想的历史来源,对精神需要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和梳理,同时,还分析了精神需要的内涵、构成要素、特征及其作用,为以后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为研究精神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简述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理解,分析了人的精神需要对于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下我国人的精神需要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人的精神需要难以满足、人的生存片面化、信仰信念的虚无、交往的功利化等等,造成了一部分人出现了精神危机。第四部分是根据精神需要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发展生产力、教育文化等方面,对精神需要的对策思路做了初步探讨,以期通过此论述达到抛砖引玉,求教于学界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