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油田剩余油成因模式及挖潜方法研究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ongn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后,剩余油表现为“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特征。剩余油主控因素不清,分布不明,调整挖潜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基于L油田,运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总结剩余油富集规律,确定剩余油成因模式,给出剩余油富集区储量,并提出高效挖潜方案。充分考虑厚油层的重力作用,运用大型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剖析总结韵律性、渗透率级差、隔夹层、油层厚度、注入速度和井网变化影响下的早期注聚厚油层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富集规律。剩余油主要富集在近生产井端的高部位和低渗层。渗透率级差增大,剩余油富集区越大,富集程度越高。隔夹层具有一定的控油作用,其下部富集有一定量剩余油。随着注入速度增大,剩余油富集区由模型顶部近生产井端逐渐过渡到模型生产井端。井网变化,剩余油富集形态由“类似菱形”变为“棋盘线”状。油层厚度对剩余油富集影响较小。运用油藏工程方法,以时间为主线,平面考虑地层系数、分布位置、连通情况,纵向考虑采出程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增产措施及有效期等,把产油量、产水量逐级分配到方向、小层,推导建立了一套定性定量评价计算剩余油潜力的数学模型。运用生产测试剖面进行验证,精度可达90.56%,吻合度较高。剩余油整体呈“倒三角形”分布,越往油藏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越高,水淹程度越低,采出程度越高,其中II-1号小层剩余油储量为892×10~4m~3,占比34.46%,但是各个小层以强水淹为主,强水淹所占比例为83.33%,无未、低水淹层。基于测井、地震、完井、岩心、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数值模型,完成历史拟合,按照井、层寻找剩余油富集区,确定七种剩余油成因模式,包括气顶低开发区剩余油、注采不完善区剩余油、断层遮挡区剩余油、韵律性和重力控制型剩余油、隔夹层控制型剩余油、薄差层型剩余油和边部剩余油,并相应给出了布置调整井的挖潜方法。基于含水上升模式选择甲型水驱规律曲线预测采收率为54.35%,结合经济效益,确定布置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界限为9.20×10~4m~3。综合剩余油研究成果和剩余油挖潜方法,设计三个剩余油挖潜方案,与基础方案对比,平均单井增油量分别为6.68×10~4m~3、6.65×10~4m~3、8.00×10~4m~3,开发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低渗透油藏多采用注水开发,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经周期注水后,产油效果有所改善,但周期注水后期见水快,控水难,单井产量低,采油井周围地层能量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因此在茂15-1试验区块提出了一套异步注采开发技术,本文针对茂15-1区块的实际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异步注采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优化了注采参数。在开展茂15-1区块异步注采研究时,首
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储层发育较广泛的纳米级孔隙,页岩油赋存状态和流动规律复杂。目前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页岩壁面的研究多采用单矿物且页岩油模型多为单组分烃类。因此,本文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多组分页岩油在更接近储层情况的组合壁面模型、变截面孔隙模型中的吸附和流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页岩油在纳米孔隙中的赋存形式和流动规律。构建了有机质石墨烯、无机质石英和组合壁面孔隙狭缝,采用正戊烷、正
学位
随着石油勘探不断向超深层、深水层等复杂岩层开发时,钻井过程中的安全密度窗口会变窄,同时溢流、漏失等井下故障不易及时发现,处理方式存在滞后性,使得控制难度加大。井筒压力实时控制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难题,通过实时调节井口回压进而控制井筒压力,而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动态控制效果、鲁棒性强等优点,同时能有效地克服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并联性,能够很好的约束井口回压和井筒压力之间的控制关系,因此提出一
大庆油田经过多年的聚驱开发,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造成注入流体低效无效循环。针对该问题,选用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预交联凝胶颗粒(PPG),与三元复合体系复配,构筑了适合非均质性严重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充分发挥整体的协同作用,在实现大孔道封堵的同时,扩大中、低渗层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实现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首先针对大庆油田一类油层储层物性参数,
除了注意国内生产总值以外,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人民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在基本收入问题得到能决后,什么才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的因素引发了讨论。社会比较理论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回答。幸福是经过比较社会环境和过去经验的一种结果。通过检验这一个可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我们发现互联网的扩展引发了参数的变化,强调了社会比较理论的影响。这种变化在中国尤其准确。经过分析2011至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学位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的采出难度也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期,甚至特高含水期,油藏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导致很多传统开采技术都不足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目前,调剖技术可有效封堵深度高渗层、动用低渗层、增加波及面积及水流波及效率,陆续被油田采用。其中,可移动凝胶调驱是在国内老油田渗透率高、含水率高、油藏地质均匀性差,传统调剖剂调驱作用趋显乏力背景下的一种降
CO2混相驱是提高低渗透率油藏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实现CO2混相驱的关键参数。我国大多数油田普遍存在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压力的问题,CO2与原油达成混相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地层破裂,无法实现CO2混相驱。若能有效地降低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使这类油藏进行CO2混相驱,这将大幅提高CO2原油采收率。为了探索及解决CO2与原油间混相压力较高的问题,本文以Y油田原油为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