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或中断产生的缺血性损伤。当机体缺血原因解除并且实现组织再灌注后,组织损伤并未减轻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既往研究多集中在心脏、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当机体产生创伤、失血性休克、低血压等引起血供不足时,均会发生I/R损伤。肠道发生I/R后容易引起肠道损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肠道菌群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等,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对于严重的创伤、休克烧伤后引起的I/R,将会增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综合征发生率。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药,其有效成分为丹酚酸 B和丹参酮IIA。丹酚酸B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但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丹酚酸 B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小肠I/R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医院进行试验的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I-R组)(n=10)和丹酚酸B组(n=10)。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建立大鼠小肠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不夹闭SMA;模型组沿着大鼠腹中线将腹腔打开,分离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夹闭SMA60min,松开动脉夹后再进行60min灌注;丹酚酸B组在夹闭SMA前10min静滴丹酚酸B,并进行维持处理。测定3组肠粘膜损伤形态学观察和评分,测定小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测定锈生型(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一氧化氮水平;测定丙二醛(MDA)及常规制备切片进行 HE染色、黄嘌呤氧化酶活性(XOD)及过氧化氢活性(H2O2),分析丹酚酸 B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结果:对照组大鼠开腹取标本时可见小肠管色泽红润,蠕动良好;模型组大鼠反应相对较差,缺血后小肠呈暗红色并伴有轻微扩张,再灌注2h后肠管呈紫色,缺乏光泽,弹性下降,部分大鼠形成溃疡;丹酚酸 B组大鼠反应迟钝,缺损后呈暗红色,再灌注2h后肠管呈紫红色,肠蠕动减缓,腹腔内未见腹水,3组大鼠均未见死亡,均取得,模型成功。丹酚酸B组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时间点形态学评分,低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对照组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时间点形态学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在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时间点D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酚酸B组在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时间点DAO水平,高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在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时间点 iNOS和 eNOS水平及 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酚酸B组eNOS水平及NO水平,高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丹酚酸B组iNOS水平,低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酚酸B组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MDA水平,低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XOD水平将会得到提高;丹酚酸B组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XOD水平,低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对照组置管后、夹闭 SMA后及再灌注后 XOD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组织内H2O2水平急剧上升。模型组与对照组置管后、夹闭SMA后及再灌注后H2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酚酸 B组置管后、夹闭 SMA后及再灌注后 H2O2水平,低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 结论:(1)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采用丹酚酸B能降低小肠组织MDA含量,减轻小肠损伤程度;(2)丹酚酸B在小肠缺血性与再灌注损伤中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丹酚酸B的使用能改善小肠黏膜血液循环病理、生理机制,抑制缺血与再灌注氧自由基生成,但是均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