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床演变是河流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河流形态变化是挟沙水流与河床物质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活动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床形态变化的进程。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重要的国际河流,云南省境内的澜沧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下游地区为典型的山区河流,河谷呈中低山-宽谷相间的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中下游大规模梯级水电开发,下游来水来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之下游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强,是否造成澜沧江下游河流形态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亟待开展相关研究加以探索。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澜沧江景洪至关累河段,基于长时序多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比选山区河流水体解译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和典型河段尺度分析了澜沧江下游河流形态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现场验证和实地访谈,以及室内试验,探讨了澜沧江下游河流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单波段阈值法、水体指数法和监督分类法在山区河流水体解译中的应用,监督分类法解译效果相对较好,该方法提取的澜沧江下游水体轮廓清晰,质量较高,更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阴影较多的山区河流的水体提取。(2)基于Landsat影像对澜沧江景洪至关累段河流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澜沧江景洪至关累段河流形态除部分宽谷河段外,其余河段平面形态变化不显著,但瞬时水面面积和平均宽度均呈一定程度的增加。该河段沿岸岸线1993-2017年总体呈增长态势,左岸岸线长于右岸,但平均变迁率和平均变迁速度均小于右岸。在冲淤变化上,1993-2017年澜沧江景洪至关累段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其中景洪坝和橄榄坝宽谷河段河流形态变化最为明显。(3)橄榄坝和景洪坝河流形态变化显著,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其中,景洪坝2006-2015年瞬时水面面积和江心洲面积呈减少趋势,但边滩面积有所增加。河道以侵蚀为主,侵蚀面积为0.36km2,右岸侵蚀较左岸明显,允景洪水文站至景洪老桥岸段侵蚀明显。在橄榄坝河段,2003-2016年瞬时水面面积和边滩面积呈增加趋势,江心洲面积有所减少。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曼瑙、曼龙等区域变化明显。从河道冲淤来看,2003-2016年该河段冲刷面积为0.31km2,淤积面积为0.11 km2。橄榄坝右岸以侵蚀为主,左岸则以淤积为主。(4)澜沧江景洪至关累段河流形态变化主要受梯级水电开发、河道治理和河道采砂等因素的影响。梯级水电开发显著改变了下游水砂关系,主要表现为削减了洪水水位,减少了宽谷河段的泥沙沉积;河道整治显著降低了橄榄坝河段的洪水位,护岸工程人为限制了景洪坝上段的河道侵蚀;在上游来砂减少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河道采砂加速了典型河段河流形态变化。研究对明晰强人类活动干扰下山区河流形态变化特征以及河流泥沙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