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竞争和挑战,更意味着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竞争和挑战。在全球化形势下,我们不得不面对民族身份(national identity)的弱化和民族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消失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便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是在这种新的视野和背景下提出的课题。 本文试图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关注和审视传统民族文化,探讨我们汉民族优秀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甚至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意义。从这一视角看,我们民族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思想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提出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会合作”的道德要求遥相互应。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塑造民族品格不仅具有民族意义,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这也是针对我们中国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传统民族文化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导致的民族自尊心的弱化提出来的。尽管诸如“诚信”、民族骨气、民族文化自尊等问题,并不单单是语文教育的问题,单纯依靠语文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但由于汉语言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它在培养人格、灌注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方面仍然有一种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优势。 基于这一点认识,本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试图在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中有关民族文化是继承、民族精神的复兴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全球化形势下,语文教育的危机。这一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简单介绍了全球化的特点与实质;第二,分析了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危机。二、面对全球化,对语文教育的反思与改革。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反思与争论,对语文课程编写体制的批判与重建,对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改革。三、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继承民族传统,塑造民族品格的意义。这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汉字体现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意趣;汉语张扬民族个性,体现民族品格;汉文学表现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四、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养成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主要从两个方面探索,第一,品读作品时要有自己生命的化入,第二,生命体验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素。在该部分后附有教学案例。当然,养成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民族精神不可能通过这样一堂课就会绝对有成效,只不过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做一些探讨罢了。 总之,本文企图在一种全球化视野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新《语文课程标准》,并阐释新“标准”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