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为传统大宗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种植基地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山西亚宝药业芮城丹参栽培基地为研究基地,进行密度(A)、施肥条件(B)不同立地(C)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以根条数、折干率、根冠比、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为指标,对丹参品质的差异性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不同立地对丹参品质的影响,以便优化丹参栽培技术,建立更适合丹参的栽培方式。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河滩土壤含水量多数要高于山地的土壤含水量,河滩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2%~14%,山地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0%~13%,河滩土壤含水量各月平均值高于山地6%~11%。按此土壤含水量评价,山地粘性壤土属于严重干旱,河滩砂质壤土属于中度干旱,所以整体来说山地土壤的干旱水平要高于河滩的。2.正交表实验结果表明,2.1以脂溶性成分为指标,C(立地)因素(p<0.05)对丹参酮ⅡA的含量影响极为显著,C(立地)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A(密度)和B(施肥)因素与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含量均没有相关性(p>0,05);这三个因素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C>A>B,即立地大于密度大于施肥。从极差分析可以得出最佳栽培方式为A3B1C1时,即在河滩地密度为1.7万株/亩,施底肥12公斤复合肥,此时丹参酮ⅡA的含量最高。2.2以水溶性成分为指标,A(密度)只与丹酚酸B显著相关(P<0.05),而B(施肥)、C(立地)因素与迷迭香酸、丹酚酸B显著相关(P<0.05),从极差分析可以得出最佳栽培方式为A2B1C3时,即在河滩地密度为1.5万株/亩,施底肥16公斤复合肥,此时丹酚酸B的含量最高。综合以上,由于脂溶性成分的正交分析中A1、A2、A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C1、C3为同一处理,故最佳栽培方式为A2B1C3,即在河滩地密度为1.5万株/亩,施底肥16公斤复合肥。3.不同土质对丹参根形态特征的影响可以得出,河滩的丹参根相比山地的丹参根来说,根条数多、根系粗、须根少、颜色鲜亮。根冠比河滩的要高于山地。折干率山地要高于河滩。4.丹参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丹参植株生育进程的推进,其根中的各有效成分含量于8月13日达到最高,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说明7、8月阶段丹参合成的物质大量转移至根部,此期应注意营养肥料的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