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理论学科,着重关注故事的叙事结构以及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在小说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有从文化研究角度向叙事文体学角度转变的趋势,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叙事学对小说翻译批评的适用性。 长篇小说《河岸》是苏童的一部文革题材小说,它以河与岸为空间背景,从一位少年的视角,铺陈了一段悲剧性的文革往事。其巧妙的情节构造、独特的话语表现形式、颇具特点的叙事视角都展现了作者精妙的叙事手法。2009年,该书一经出版,便成为文学界热议的话题。同年年底,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先生翻译的该书英译本一举斩获亚洲最高的文学奖项——曼氏文学奖,引起外国读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该译本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仔细研读《河岸》英译本后不难发现,该书多处存在译者有意为之的故事情节的删减、叙事话语的转变、以及叙事聚焦的变化。本文通过描述性探究性的文本分析,运用表格、统计及举例等研究方法,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后,分别阐明了译者在事件、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聚焦这三个方面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分析译者采取其翻译策略的动机,指出叙事学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性。本文希望在丰富小说翻译的叙事学研究案例的同时,也能对中译英小说的翻译策略选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