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对大学生面孔加工影响的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作为一种繁杂的情绪体验,有很长的延续时间,并且会伴随巨大的痛苦,而且,近年来的发病率持续增高。故联合国卫生组织早年就已预测,至2020年,抑郁将变成全球范围内致死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一直以来被大众视为国家的希望,也因此背负着厚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转变的过程中,他们有着更多机会和挑战,也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成为抑郁的易感人群。以往研究发现,抑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表现出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症状,大脑结构亦发生改变,存在一定的认知和执行障碍。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对抑郁患者在面孔加工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抑郁患者存在自我认知异常,对情绪面孔存在负性抑制等状况。基于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脑功能网络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功能脑网络连接呈现异常,网络效率降低。一项关于正常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熟悉和不熟悉面孔的识别存在差异,两者会诱发不同的ERP成分,熟悉面孔会激活更多的脑区,但是目前关于抑郁患者对面孔的加工主要集中在情绪面孔加工方面,对于熟悉面孔的加工鲜有研究。本研究利用ERP技术和锁相值(Phase Locking Value,PLV)方法,以抑郁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抑郁对大学生面孔加工的影响。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第二版(Beck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II,BDI-II)、状态特征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成人依恋-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修订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R))对大学生抑郁情绪个体进行筛选并了解抑郁对焦虑及依恋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对父母、陌生男女面孔加工过程中产生ERP成分的差异,探究抑郁个体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最后,通过分析对母亲、朋友及陌生同龄人面孔加工过程中功能性脑网络连接及其属性值的差异,了解抑郁个体的脑功能网络连接异常。我们发现,抑郁大学生在对不同熟悉度面孔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ERP成分振幅降低,并且脑网络出现了变化,连通性变差。这些发现对于了解抑郁对于大学生在电生理方面的影响提供依据,可以帮助老师及家长认识到大学生抑郁的严重性,对这一特殊群体增加必要的关怀和帮助。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自开设以来就肩负起提升道德素养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等综合素质的重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性相对而言比较强,这导致了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显得比较枯燥和无味,影响到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阐述了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