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问题是当前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交点。本质上,农民工阶层面对能力弱势、市场弱势、制度弱势三重弱势。作为内在的主观因素,农民工自身的能力弱势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与本质。“十一五”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政府重新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已经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分析,解决能力弱势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主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适宜的人力资源开发。目前,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一系列制度性和经济性的障碍。通过可行性分析发现,开发障碍主要集中在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在职培训难以落实、自身开发意识淡薄、经济收入低和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等方面。虽然农民工文盲和功能性文盲并存的现状使其人力资源开发任务异常艰巨而紧迫,而且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又对其人力资源供给提出了新要求,但是我国政府治理框架的调整、新农村工作思路的确定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颁布实施,均为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有力的支持。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的现状,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与收益。通过对青岛市农民工的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结论认为与其它外生变量相比,教育和年龄两个变量对农民工个体经济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具有普遍性,而且教育对收入的影响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退的特征。这正是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普遍偏低的经济表现。进一步通过模型分析与回归分析,可以预见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教育变量必将日益成为决定其就业与收入的首要因素。这也符合由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决定经济地位的发展规律。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阶层日益成为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必要力量和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对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势在必行。以政府为先导,调整政府治理的框架,健全系统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围绕职业培训核心系统,逐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监督三个子系统,并通过树立全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开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障碍等举措进一步构建全面的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宏观机制,是促进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思路和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