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产多重买卖中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在确立多重买卖标的物的归属问题上出现了两个错误,一个是没有注意到正常买卖和多重买卖的区别,预设了在合同可以实际履行的情况下,标的物所有权必须归属于其中某一个买受人所有的思维定式,成为了违反债权平等原则的思想根源,极有可能导致差别对待不同的享有债权请求权的买受人。另一个是没有准确理解《物权法》第24条所规定的登记对抗主义的立法意图,虚化了登记的对抗效力,危及交易安全,挫伤了特殊动产买卖中鼓励买受人进行登记的立法意图的实现。从立法论的角度,应该依据如下规则来认定动产多重买卖中标的物的所有权:首先,应该认定动产多重买卖中各个合同的效力,次买受人明知出卖人已经就同一标的物签署买卖合同者,不再对次买受人的主观恶意状态进行细分,直接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2项的“恶意串通”认定该合同无效,即使次买受人只是“单纯知情”;标的物未交付的,排除其对于动产标的物所有权的债权请求权,已经交付的,其他买受人有权请求其将标的物返还。其次,在各个买卖合同均不存在效力瑕疵的情况下,如果动产标的物已经交付或者登记的,法官可直接认定动产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属于受领交付或取得登记的买受人;原因在于,受领交付的买受人已经取得物权优于其他买受人的债权请求权,取得登记的买受人可以基于立法政策对于登记公示的保护来得到优先保护。再次,在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中,出卖人分别将标的物交付和登记给不同的买受人的,由于登记可以消极对抗交付的效力,二者可以平等地对标的物主张所有权,此时,法官应该依据竞价购买及优先受偿规则来确定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最后,在各个买受人均未受领交付或取得登记的情形,应该依据竞价购买及优先受偿规则来确定动产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以免破坏债权平等原则,导致对不同的买受人不公正现象的出现。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行政法治实践的不断深入,行政权的扩张、行政法治形态的变迁、司法审查的促动、基于私法所形成的法律解释理论所暴露出来的缺陷、行政立法体系的日益庞杂及其间的法规冲突等因素共同作用,凸显出了行政解释问题的重要性,而行政解释中的主体与对象问题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从解释学角度来看,法律由于其自身具有确定性与模糊性的性质而需要进行解释,行政解释的性质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存在的一个行政性与解释性相融合的整体。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提出未成年人犯罪、环境污染、贩毒吸毒是当今世界三大公害。未成年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兴
在死刑存废的争论当中,不少国家已经废止了死刑。死刑废止论已经在这场长达数百年的争辩之中占据了优势地位,限制与废除死刑成为这个时代的对于死刑态度的主旋律。然而由于历